会展项目总结范例

adminadmin 体育赛程 2024-02-06 62 0

  会展项目总结范文1

  关键词:情境教学;会展英语;课程设计

  “会展英语”是商务英语专业的核心课,旨在培养学生使用英语从事会展相关活动的能力。主要是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及参加各类展会,使学生端正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业务技能,综合培养学生的行业、专业知识和社会能力。本课程还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会展英语”为企业和行业培养既具备外语沟通能力,又熟悉会展基本知识和业务流程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是以会展业的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应用能力为目标。因此,教学设计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核心。在课程的模拟实训部分,学生按照教师设定的情境和任务,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完成会展的各阶段任务,在模拟实训中学习并熟悉相关流程和技能。在真实工作中,学生参加各类展会,在真实环境中检验课内所学,并进一步夯实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课内及课外实训,实现了教、学、做一体。

  二、课程设计思路

  “会展英语”课程首先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然后按照参展商和主办方两个不同的角色的分工,梳理出职业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并创设具体的学习情境,同时融入会展专业知识及英语知识,转化为学生课内外学习及实训的教学内容[1]。该课程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和会展的工作过程为依据,按照展前、展中、展后的工作流程,以参展商和主办方的角色来序化教学及实训内容。每一情境都有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且结合英语知识学习和应用能力培养设计教学环节。同时,每一情境都设置了相应的语言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

  三、课程目标

  “会展英语”课程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使用英语从事会展相关活动的能力。该课程的具体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一)知识目标

  第一,了解会展业的历史背景、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基本知识。第二,了解以参展商的身份如何申请展位、布展、接待及撤展。第三,了解作为主办方会展策划、组织及推广的过程。第四,了解展会布展、装饰、装修、接待过程。第五,掌握会展业专用术语及其英语表达。

  (二)能力目标

  第一,英语应用能力。学生能收集并翻译相关英语资料,用英语进行书面、口语交流和沟通能力。第二,会展策宣、组织、接待能力。学生应具备进行会展策划、宣传、组织、布展、接待、撤展等基本能力。第三,沟通接待能力。学生在展会策划、接待时,应能够展现良好的接待礼仪,掌握必要的沟通技巧,完成展会接待的各项任务。第四,创新能力、协调能力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应懂得如何协调好各方的关系,具备处理会展各环节问题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

  第一,具备良好的对外沟通能力;第二,具备团队协作精神;第三,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第四,具备相关的国际商务礼仪知识。

  四、内容标准

  本课程在第四或第五学期开设,一般设置64学时,是教学一体化课程。以项目为载体,共设置展前、展中、展后3个学习情境,展前又分为会展业概述、会展中心之旅、介绍展会相关服务、介绍展会、推广展会、预订展位、展位装饰、展具租赁、展品运输、展品保险这10个子情境;展中分为投诉处理、展位接待、商务洽谈这3个子情境;展后分为撤展、展后联络、展览效果分析这3个子情境。每个子情境建议学时为4课时。以下选取四个有代表性的章节进行能力训练项目设计示例。

  (一)会展中心之旅

  第一,能力目标为能用英语完成会展中心的功能介绍;能用英语开展讨论,横向比较各组的信息及语言,相互交流。第二,所用到的知识点:国际重大会展中心常见功能与设施;能够准确掌握会展中心功能与设施的英文表达。第三,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设备向学生介绍国际知名会展中心,学生分组讨论、介绍会展中心通常涵盖哪些方面的内容,讨论后教师进行总结及反馈;然后让学生课后分组进行专题调查研究,查找国内外某一重要会展中心相关资料,并准备好相关的PPT文稿;最后开展主题报告会,充分利用模拟实训场所让学生进行口头报告,介绍会展中心,学生使用电脑及投影仪展示制作的PPT文稿。第四,能力训练成果:以组为单位递交会展中心介绍的PPT(英文),以组为单位进行会展中心情况的口头报告。

  (二)预定展位

  第一,能力目标为能运用英文应答参展商预订展位过程的咨询;能设计制作语言规范的展位申请表;能用英文完成参展费用的咨询过程;能对某一展会做合理预算;能使用英文完成展位租赁的洽谈过程。第二,所用到的知识点:掌握参展商选择展位、进行展位设计的原则;了解展位构成的基本要素;了解主办展会的重要事项;掌握不同类型的展位及其英语表达;英文展位申请表的基本格式和项目;参展商咨询常见问题、应答及其英文表述。第三,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教师准备一份设计展会的英文展位申请表,让学生提前上网查找相关企业的具体材料;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利用自己已查找到的资料帮一家企业填写展位申请表;教师与学生核对填写完的展位申请表;让学生课后模仿已填写的展位申请表,查找一个具体展会的资料,设计一份该展会的英文展位申请表,申请表应包括公司信息、展览会刊内的产品索引、参展方式、参展费用及付款方式;教师布置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英语完成对参展费用咨询、展位租赁咨询的全过程。第四,能力训练成果:填写好的英文展位申请表;学生自己设计的英文展位申请表;学生分组展示的有关展位介绍,参展费用咨询及展位租赁的模拟演练。

  (三)投诉处理

  第一,能力目标为能够以书面和口头的方式进行投诉;能够合理地处理相关的展会投诉。第二,所用到的知识点:了解商事纠纷的解决方式;了解有关展会投诉可能的原因;了解投诉、索赔、处理的相关事宜,并掌握英文投诉信的写法;掌握投诉、索赔、处理所涉及的一些表达法。第三,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教师引导学生汇总展会投诉可能的原因;教师演示有关投诉信的样例,指导学生撰写;教师设计某些情境,学生使用英文以组为单位进行有关展会投诉、索赔及处理的模拟练习。第四,能力训练成果:学生撰写的英文投诉信;学生的课堂模拟演示。

  (四)展位接待

  第一,能力目标为能够准备较为完整的产品介绍资料;能制定合理的展位人员分配及工作计划;能灵活运用展会接待礼仪及肢体语言;能够使用英语介绍参展公司及产品,突出产品特色;能使用恰当的会展销售技巧,吸引潜在客户并设法留下客户的联系方式;能通过营销技巧有效获取买家信息。第二,所用到的知识点:展位现场工作分类及工作人员工作内容;使用英文介绍公司和产品的表达;了解客户可能想知道的相关信息;掌握有效的展会推销技巧;了解展会接待礼仪;熟练掌握展会现场演示设备的用法和功能。第三,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学生分组讨论,展前如何对展位接待进行分工;学生制定具体展会人员分工及工作计划;学生分组讨论展览过程中,参展方代表应该注意的接待方式、肢体语言等注意事项;教师通过背景资料,引导学生总结公司简介和产品介绍的相关要点;要求学生在课后查找相关企业和产品的信息,并准备好PPT文稿以备课上演示;要求学生使用英文以组为单位完成公司及产品介绍;要求学生分角色扮演完成展会现场的产品推销。第四,能力训练成果:学生制定简单的展会人员分工及工作计划;学生整理完成英文的公司及产品的简介;学生分角色完成的公司及产品介绍,产品推销任务。

  五、教学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应加强实践教学,每一单元都在一个比较真实的场景中展开全部教学内容。教师通过具体案例、问题引入授课内容,讲授有关会展行业的知识,提供各种会展商务活动场景,并让学生以4~6人为单位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解决问题、案例分析、模拟办公等活动共同组织课堂内外的教学和实践;在此基础上,采用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各种实训室的办公环境和设备、网络应用等方式进行教学。

  (二)考核方式建议

  采取综合口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期末考核。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的比例为6:4,注重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参与的积极性,作业及任务的完成质量等。具体内容如:学生平时课堂成绩(含出勤率)、课堂参与程度(讨论及课堂活动)、课外作业及其他活动(有关展览的表格、其他书面作业形式)、平时测验和实践(课堂演示或口头报告)占比60.00%。期末考试成绩(理论知识+实训口试)占比40%。在考核方式中适当引入信息化的统计结果作为参考,如利用蓝墨云班课的出勤统计及课堂活动的经验值作为学生过程性评价的参考,既方便教师实时记录学生表现,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三)教案编写建议

  以能力训练项目先后顺序为主线,以一个教学单元为单位编写教案,但是每个单元的内容应尽量紧贴当前实际,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行业发展随时补充并更新实训内容。另外,还可根据具体教学进度合理、灵活调整及选用教学资料。

  (四)教材编写与选用建议

  教师可选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徐小贞主编的《会展英语》;也可以选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沈银珍主编的《会展英语》。笔者建议教师根据行业发展现状,根据能力训练项目自编实训讲义。

  (五)师资队伍配备建议

  鼓励任课教师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以具备“双师”资格;鼓励全体专职教师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以提高整个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和职业能力。建议聘请部分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和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企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专职教师要结合实际参与企业课题,更新专业知识,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参与企业培训。

  (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基于能力训练项目开发本课程的实训课件、实训指导书及项目指导书、实训题库、网络学习平台。建议实现上述资源的共享,让学生在课上课下都能随时学习训练。总之,在该课程的实际教学与实训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与做的中心,教师要对每次课进行教学反思,细心观察学生的表现并进行分析,适时调整教学策略,改变教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还应引入信息化的手段对学生的学习及实训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并做出及时、客观、形成性的评价,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参考文献:

  会展项目总结范文2

  关键词:会展项目;风险管理;风险类型;策略

  0引言

  美国项目管理协会定义项目管理是指项目的管理者,在有限资源的约束下,运用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项目所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会展项目涉及内容繁多,展览期间可进行产品展示、举办会议、颁奖、表演、宴会、酒会等多种活动,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其中各个环节都可能蕴藏着危机。会展项目风险管理是会展项目管理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会展项目风险管理的目的是确保会展的各个环节保持安全与稳定,预测、控制、降低可能发生的危害事件数量及其危害程度。会展项目风险具有随机性、多样性、突发性等,因此会展项目风险管理贯穿于展前、展中与展后,应随时预防并进行针对性的处理。

  1会展项目风险管理目标

  会展项目风险管理目标主要包括保障会展活动参与者的人身安全,保障涉及参展公司商业机密及其客户私人信息安全,保障会展财物安全以及维护组织社会形象[1]。

  1.1保障人身安全

  会展活动的开展涉及人员众多,主要涉及有主办方、协办方、工程项目承包方及其他第三方工作人员、赞助者、参展商、零售商、专业观众、非专业观众、活动表演者、餐饮服务人员、安保人员、志愿者等等。会展项目的正常运行是多个部门、组织、企业尽心运筹协调的结果,保障会展活动组织者、参与者的人身安全是会展项目风险管理的首要目标。

  1.2保障信息安全

  近年来,不同行业信息泄露事件不胜枚举,数据隐私泄露后果非常严重,面对频发的信息泄露事件,会展项目风险管控应重视信息安全管理。为保障参展商数量,建立的参展商数据库,其中包含了企业名称、产品名录、联系方式及相关客户信息等每一个具体信息。而每一个参展商也有自己的买家数据库。大数据时代,数据安全保障涉及各方面深层次利益,在会展行业中这个庞大的信息体系中也涉及众多行业信息、个人信息、财务资产账户信息,一旦这些信息泄露,将给企业和个人带来财产损失等乃至非常严重的后果。保护参会者与参展企业信息安全十分重要。

  1.3保障财物安全

  会展财务风险主要发生于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不到位、外部经济环境变化所导致的经营成本过大,资本负债过重,应收账款无法收回等情况下;二是由于会展企业普遍缺少能够抵押的资产,存在融资难、资金周转困难等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2]。保障会展利益相关者的财务安全是重中之重。会展活动涉及的物品管理主要包括展品、样品、照明设备、舞台设备、计算机设备、视听设备、联络设备、版权资料等办公用品,这些都是展会必备物品,是保障展会活动顺利进行的必备条件。保障这些物品不丢失、不损坏对展会具有重要意义。

  1.4维护展会组织社会形象和专业声誉

  展会组织者或者其他展会相关组织、展会举办地的社会形象和声誉也是展会风险管理对象。展会是企业宣传形象树立专业声誉的重要途径,另外大型展会的举办还有利于展会组织者形象的树立乃至传播城市形象,维护其形象的声誉也是会展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2会展项目风险类型

  2.1自然类

  包括会展举办地域,举办场馆周围的自然环境,与之相关的突发状况包括:地理类的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和滑坡、泥石流等;气象类的自然灾害如暴风雪、森林火灾等;生物类的自然灾害如流行性疾病、虫害等。

  2.2技术类

  包括计算机类如数据丢失、计算机宕机、设备损耗;辅助支持设备类的视听设备失灵,没有备用设备;无限联络的电话服务故障,网络服务故障,信号发射塔过载或者被应急服务挤占;能源、电力、公用服务的断水、断电等突发情况。会展活动开始之前因为没有备用设备,没有认真调试设备,在活动现场投影仪、屏幕、笔记本电脑、话筒等设备损坏,导致会展活动不能按时举行;会展活动过程中收集的客户信息没及时备份,计算机死机导致数据丢失;消防设备、照明设备、舞台设备的技术环节出现故障可能引起现场人群混乱,出现风险。

  2.3人为类

  人为类的风险分为偶然的和蓄谋的。偶然的人为类风险如餐饮服务人员提供的餐饮菜品不合格导致饮食安全问题,运输和后勤物流事故,有害物质泄漏、火灾、爆炸等;蓄谋的人为类风险如恐怖袭击、劳动纠纷和暴力事件等。会展活动参与者和安保人员的细心程度和安全意识和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展会的成功与否。

  3应对会展项目风险策略

  风险是指某一行动的结果所具有的不确定性,举办会展活动可能面临的风险主要由自然类、技术类和人为类。无论是在展会前、展会中、展会后每种类型的风险都有可能随时发生。当风险被预测和识别之后可以选择接受风险,降低风险,转移风险,避免风险等不同的应对方法[3-4]。

  3.1接受风险

  为有效地进行会展项目风险管理,首先会展管理者应承认风险存在的可能性,风险发生的随机性,并对风险发生情况进行预测。接受人为类和自然类风险的应对措施主要是针对开展的会展项目在其运行期间配备足够的安保人员与志愿者,这些安保人员及志愿者要熟知活动安排和会展进出的交通情况,应随时警觉可能出现的风险既是识别问题,并且在紧急情况下他们就是风险应对人,要采取措施祛除初期危险,如制止斗殴、参会人员受伤、启动警报,联系医护及相关工作人员。接受技术类风险的应对措施主要是做好防备措施,比如设备备份、资料备份、提前做好设备测试、检查无线网络、供电供水设施设备。

  3.2降低风险

  针对可能或已经出现的风险,应尽力采取措施降低风险、控制风险。在展会举办的整个过程都尽可能地进行风险识别、努力发现潜在威胁,一旦出现风险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和控制其后果。如为应对飓风等自然灾害所带来的风险应及时延迟或取消展会的通知;为应对展会参展人员突发性疾病或受伤,应预先配备医护人员,对病患在第一时间采取救护措施;为应对展会场地设施设备故障所引发的风险,应在会展活动开展前进行全面清查,展会开展中随时检查,以减少潜在风险,降低风险。应对信息泄露带来的风险,会展专业人员应提高信息加密技术,提高全民信息安全意识,并建立信息隐私保护机制。

  3.3转移风险

  随着会展活动主办方和供应商提供的服务和物品数量的增加,风险也随之增加。当风险在专业会展人员的专业技能所能控制的范围之外时,应尝试将针对这些风险的管控职责进行转移,移交给专业防范风险的人员。比如购买保险,并与承包方协商好风险责任条款。自然因素导致的会展活动延期或中断;物流过程中展品面临着运输受损、偷盗、抢劫、遗失等物流风险;在展场布置展台搭建与拆除过程中面临着施工人员人身安全的风险;在展览参观过程中,观众面临着摔倒引发恐慌、踏踩等事故风险。会展活动的主办方应该对参展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负责,但展会中导致参展人员人身财产损失的风险多样,主办方面临的责任风险很大。此时应鼓励号召主办方、参展商以及观众等参展人员通过购买适当的保险来进行风险转移。比如购买取消/中断险转移活动延期或中断风险;购买物流类保险转移物流风险;购买建工险转移设施建设风险;购买责任险意外险转移观众意外伤害风险等。让专业防范风险的人员做专业的事。

  3.4避免风险

  会展项目风险虽然可以分类,但在不同地域环境下,风险会随着会展项目的类型、举办日期、举办地点、参会人群以及经费约束等情况而不断变化。因此真正能回避的风险并不多,因为回避风险的前提是能控制风险,但如自然类风险飓风、火山爆发等对会展项目举办的影响是多类型的,这种风险难以真正的完全避免。如果能及时识别风险,并能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改变可能到时风险发生的环境,那么这类风险就能加以避免。比如针对人流聚集所导致踩踏事件,预先设计展场行进路线图,对人群进行分流,以免发生危险。

  4总结

  展会专业人士要对涉及展会的任何相关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负责,需要对这些人员面临的风险进行预测、识别并在风险发生是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计划,这是对会展活动专业组织者能力与素质的最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专业会议管理协会(PCMA).会议圣经[M].6版.明月,英双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2]尹强,张玲莉.会展企业财务风险的监测与防范[J].经营与管理,2015(3):71-72.

  [3]肖秋英.会展项目的风险问题与管理对策探究[J].现代商业,2014(11):182.

  会展项目总结范文3

  总结了国家会展中心(上海)项目监理实践中,关于质量、安全、进度、造价控制的经验,提出了监理管理创新措施,并介绍了监理单位可提供的增值服务,为今后大型会展中心的监理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

  会展中心,监理实践,创新管理,增值服务

  0引言

  大型会展中心在造型、结构、施工工艺等方面相对复杂或创新,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国家会展中心(上海)项目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最具竞争力的一流会展综合体,它以造型别致的“四叶草”完美绽放,成为上海市的又一标志性建筑[1]。项目要求荣获“白玉兰”奖并争创“鲁班奖”,同时达到国家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项目建设标准要求高,这对监理单位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同时也极具挑战性。

  1项目概况

  1.1工程概况

  国家会展中心(上海)项目总占地面积85.6万m2,建筑面积约147万m2,其中地上127万m2,地下20万m2,建筑高度约43m[2]。展览区域包括室内展厅(40万m2)和室外展场(10万m2)。工程于2013年2月18日开工,2014年12月31日基本竣工。

  1.2项目主要特点难点

  本项目总建筑面积达147万m2,计划施工工期842d,约28个月。但本项目与地铁二号线改造工程同步实施,受地铁保护严格条件限制,施工进度将受影响。同时,本项目钢结构工程量大,总量约12万t,且项目四个区域屋盖钢管桁架最长420m、最大跨度108m、最大高度达6.7m、最大外挑跨度39.6m,大体量的钢结构工厂制作及现场安装对施工质量、安全、进度控制都有较高的要求。工程高峰期工人数量超过万名,且地铁附近人流量每天达4万~5万人次,对人员的协调管理及安全保护难度较大。另外,本项目同时存在两家总承包单位,监理单位的协调管理任务艰巨。

  2项目监理组织体系

  公司组建了以总监为现场总负责,专家咨询组提供技术支撑,常务总监代表任现场技术负责人的监理队伍,并按不同分项工程设置专业总监代表,分别构建不同的专业监理组。每个专业监理组按两个标段分成专业小组,小组成员各尽其责,充分发挥个人专业优势,实现按区域划分的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

  3三保一控严要求,创新管理寻突破

  项目开工之初,部市领导会议确定本工程以“三保一控”作为建设目标,即保质量、保安全、保进度、控投资。

  3.1质量控制

  1)补充制定质量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方面,在常规制度的基础上,根据本项目实际,先后又补充制定了首件样板验收制度、现场关键岗位操作人员技术考核制度以及进场成品钢筋红绿牌制度。2)制定工程材料、设备及构配件质量管理办法。针对项目中经招标以及未经招标确定的材料和需特殊处理的材料制定范围界定和管理程序,并针对材料进场、供货商符合性审查考察、部分材料质量控制要点清单、封样、材料检测制定质量管理办法,并确立施工质量处罚规定。3)加强质量管理措施。本项目建设体量大,原材料及钢结构的质量管理是确保工程质量的源头。故在材料进场前,除严格审查材料供应商的资质外,还需对重要材料设备进行实地考察。另外,对影响结构安全和功能使用寿命的材料设备,采用取样封存的管理办法。同时,针对钢结构生产,监理项目部在每个生产工厂指派富有钢结构生产经验的驻厂监理进行监督管理。

  3.2安全控制

  1)建立安全监理保障体系。针对本项目特点,设置专门的安全文明监理组,建立安全周检、月检、专检制度,每周一有业主高层参加联合大检查,并形成检查记录。组织所有施工方生产经理及安全员参加安全工作会议,通过对现场安全问题进行讲评宣传,树立整个工程安全大家齐抓共管的氛围。2)施工过程安全监理措施和手段。a.吊篮的安全监理。由于本项目所有展厅屋面檐口、结构外墙涂料全部采用吊篮进行垂直立体施工,现场吊篮的安装总数量高峰时达到420台,监理项目部特针对国家会展中心(上海)项目中高危作业设备吊篮的安装、移位创建样板示范管理措施,吊篮的样板安装还必须符合验收合格要求,验收结果应量化,作为样板执行。b.高支模的安全监理。本项目四个展厅高支模排架搭拆面积约17.7万m2,分别为碗扣式和钢管扣件式高支模排架,其中钢管扣件式高支模排架占到85%,同时高支模排架搭设高度最高达到15.9m。针对高支模搭设存在的安全风险,安全监理专业组制定了高支模二步一验收即加强过程验收的监管措施,严格控制高支模排架支撑搭设及浇筑施工管理,使得本工程无一例模板排架支撑坍塌事故的发生。c.大型机械设备的安全监理。在本次项目中,共计55台塔吊,近百台汽车吊履带吊等移动起吊设备,监理项目部对每辆流动起重设备采取挂准入启用验收牌的管理措施,将流动起重设备纳入管用结合、人机固定的监管之中。

  3.3进度控制

  在工程实施之初,监理项目部配合和协调参建各方制定设计出图进度计划、招标进度计划和施工进度计划,并进行了三个进度计划的统一,确保设计出图进度满足招标和施工进度,招标进度满足施工进度。

  3.4造价控制

  在对材料、设备、构配件的选取过程中,协助业主进行材料比选和把关,积极提供监理单位意见,在满足设计和规范以及本工程要求的基础上,选取经济合理的材料。

  3.5创新管理

  1)微信平台。由监理项目部组建用于工作交流、情况通报、问题研究、经验介绍、进展汇报、共商决策等事项的微信平台。监理项目部制定并《中国博览会会展综合体项目(北块)工程安全管理微信工作群管理办法》。通过这一创新管理方法的提出,施工单位安全隐患整改效率显著提高。2)监理测量组联测复核。测量小组对每一个单位工程开工进行联测复核,监理每月联测一次,对整个项目的控制点及现场两大总包的结构进行联测,确保整个工程施工误差控制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3)总工关键技术方案把关。监理部项目总工除对监理工程师审批的一般性施工方案审批进行必要的了解复查外,还对关键的牵涉到结构质量、施工安全的重要施工方案进行亲自审批,必要时进行核算,实际审查过程中也确实发现过荷载取值与规范不符,计算工况与施工实际工况不符及计算错误等,确保了监理审批施工方案的质量。

  4增值服务同管理,高新技术共协调

  4.1想业主所想,提合理化建议

  监理项目部为提高服务质量,根据自身对项目的理解,向业主提出切实可行的合理化建议,以提供业主满意服务。主要合理化建议如下:1)关于大体量施工吊篮的安全监管形式。由于本工程吊篮采用非正常安装和正常安装两种,监理项目部针对这一特点,及时重新调整其管理结构,加大监理项目安全专业管理配置,并将吊篮的安全监督管理逐一分解为进场把关、移位把关、安拆把关、使用把关、检查把关,并建立起吊篮的安全管理细分、安全标准细分、安全流程细分体系。2)关于建设风险动态管控技术研究与示范。本工程建设体量大、工期紧、投资控制难、质量要求高、安保压力大,在诸多因素的交叉影响下,项目建设的质量风险、安全风险、进度风险、投资风险非常突出,使得项目管理“三保一控”的形势相当严峻。基于对收集的类似工程风险案例的分析,建立项目建设风险知识库,对项目建设的投资、进度、安全和质量风险进行全面的识别和评估,建立多目标、全方位的风险动态管控体系。

  4.2急业主所急,实现监理管理一体化

  针对本项工程,公司配合建设单位组建了专门的项目管理团队,与建设单位工程管理人员一起参与工程项目管理。

  4.3提供技术支撑,实现三维可视化管理

  本工程采用航拍技术对现场的场地布置和工程施工进展情况进行整体了解,通过不定期的航拍照片,实现了施工全程三维可视化管理。航拍技术的应用对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质量、安全、进度控制都起到积极作用,此项手段可为今后大型项目的施工提供监理管理思路。

  5总结及展望

  国家会展中心(上海)项目是大型会展中心的代表,对监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监理项目部在原有质量、安全、进度、造价控制基础之上,不断创新,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及方法,并针对大型会展中心项目特点难点提出针对性措施及建议,并以让业主满意为服务宗旨,提供切实可行的增值服务。希望本项工程的监理实践会对今后的监理工作提供借鉴意义,让监理实践工作在原有方法的基础上开创一个新的篇章。

  作者:戴火红 单位:上海建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会展项目总结范文4

  企业可以通过会展品牌营销树立品牌形象、完善企业形象并进行产品推广等一系列有益于企业发展的活动。但是,就我国目前的国情与经济水平来看,会展水平较为落后,无法满足行业的发展与市场的需要,尤其是在会展品牌营销方面,更是较为薄弱。我国会展经济的发展,是第三产业发展逐渐成熟的标志,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形态趋向于综合化、关联化、高效率化。因此,会展经济又被称之为经济的推助器。以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会展行业是最具经济效应的产业。例如,当一个会展项目顺利完成时,就会产生效益的大幅度增加,一般增加比率会大于生产要素投入繁荣比率,从而达到会展成本在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会展收益持续升高的现象。为了适应这一变化趋势,会展品牌营销应运而生。面对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化,竞争信息化下的市场环境,会展品牌化就成为了会展经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现阶段,我国的会展经济已经由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为了跟上世界贸易组织的脚步,就必须将品牌树立为会展业发展的灵魂,只有这样,会展品牌营销才会获得长足的发展。根据现阶段会展营销的发展脚步逐渐加快,很多发展中的问题跃然纸上,其中之一就是没有良好的建立会展品牌,使得消费者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根据品牌效应选择我们的产品,因此笔者就会展品牌的建立、会展品牌的营销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阐述与总结,旨在真正的建立会展品牌,使得会展营销达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二、会展品牌营销的策略

  2.1积极塑造会展品牌形象。

  企业形象塑造的主要途径就是CIS战略,也就是说品牌的形象被形象识别系统分解为三部分,即视觉识别、理念识别以及行为识别。因此,要想将会展品牌建立成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与专业水平的品牌形象,就必须要全面开展CIS策略,积极、正确的提高服务质量,为树立个性的品牌形象做保证。第一,要在视觉识别方面展示会展品牌独特的形象。这具体可以分为两部分,首先是场地的选择。在举行会展之前,策划者就应该针对于不同的项目性质与需要,选择适合的场地布置、项目策划、以及相关的服务性行为,来保证活动可以顺利的进行。其次是展台的设计。无论是从展台的设计、主题、材料还是灯光、图案、声音、甚至是颜色、服装、人员都应该是经过精心准备的。笔者认为,一个品牌会展要想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就必须在设计上让人难忘。因此设计人员应摒弃以往单纯性的只为展出商品而设计的理念,运用自我情感与产品理念相结合,以精致的产品为主要设计方向,将展台置于一种意境中,使得观看展品的人可以感受到一种精神,一种体验。从视觉感受上先赢得观众们的关注,从而为以后的会展效果达到完美奠定基础。第二,是在理念识别的方面树立会展品牌形象的细节。一个企业可以被人们所认同繁荣关键是诚信、创新的企业文化,会展品牌也是一样,其展现出的品牌形象代表着企业的整体形象,承接着企业员工的知识结晶,以此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会展营销的必要手段。企业文化与企业理念有利于培养员工之间的团队精神,增加责任意识,加大公众对于会展的认同程度。除此之外,会展的主题也会体现出会展的理念意识识别系统中的内容。塑造出一个个性、完美的会展品牌,可以为参展者带来前所未有的心理认同与视觉体验。例如,我们可以将会展与旅游结合在一起,为会展量身制定具有专业性的旅游项目,也可以为会展的客商们设计独特的旅游产品。在旅游观光中、在观看文艺演出时、在欣赏名胜古迹的不知不觉的时光里,将会展品牌形象塑造出来。

  2.2应具有创新意识

  要想将会展品牌营销做的与其他的营销方式不一样,就应该具有创新意识。只有创意上的不断更新,定位上的不断精确,展出效果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让人印象深刻。例如,在其他会展品牌追求时尚的时候,你可以一反常态,走复古风格。或是在人们一味的追求古典美或是西方文化的时候,你可以去粗取精,来一个中西合璧。在跟随潮流的同时,不要刻意的曲意逢迎,要有自己品牌的特色之所在,让顾客耳目一新的创新点。只有这样,当别人还停留在地面上的时候,你却在空中俯瞰大地寻找创新的东西,只有这样才会在营销方式中的出新出奇,产品的突破俗套,才会使得会展品牌之间产生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将让企业品牌在一众品牌中脱颖而出。

  2.3要学会运用媒体传播

  会展项目总结范文5

  一、加强会展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战略是会展企业的关键和核心问题,是会展企业发展的纲领。战略管理是实现会展企业战略有效落地的根本方法,是会展企业最高层次的管理。

  (一)加强战略管理是引领会展企业发展方向的有效途径。战略管理事关会展企业发展的全局和方向,是会展企业管理的核心和灵魂,是构成会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会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全局性和长远性的影响。战略的制定为会展企业设立了未来的目标,战略的实施保障了战略目标的落地,战略的评估和修订推动会展企业不断调整发展措施,积极应对新变化。加强战略管理,可以增强会展企业发展的预见性和主动性,促进会展企业蹄疾步稳,行稳致远,向预定目标前进。当前,会展企业在服务国家战略部署、融入新发展格局、提高发展质量、避免低水平竞争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差距、面临一些问题。会展企业必须重视战略管理工作,立足当前的新形势新要求,根据自身实际,不断突破发展瓶颈,切实解决存在问题,持续推进会展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加强战略管理是会展企业适应当前内外形势的现实需要。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新冠肺炎疫情对会展产业的影响还在继续。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给会展产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世界会展业进入低速发展阶段,我国会展市场竞争加剧,会展模式发展较大变化,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会展产业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面临新形势新变化,会展企业需要顺势而为,加强顶层设计,谋划应对策略,抢抓机遇,迎接挑战,抵御风险,适应新时展要求。

  (三)加强战略管理是会展企业实现做强做优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部分会展企业规模小、处于低端竞争,与世界一流会展企业相比,会展质量和品牌影响力不够,核心竞争力不足,战略管理体系不健全。因此,必须加强战略谋划,提高我国会展企业的整体发展质量,发挥会展企业的行业带动作用,不断做强做优,争创世界一流。

  二、加强会展企业战略管理的有效举措

  战略管理要在会展企业中切实发挥有效作用,最重要的是建立科学的战略规划管理体系,使战略管理实现闭环。战略管理具体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具体环节。

  (一)加强战略调研

  规划编制前需要充分调查研究会展企业目前的内外部环境,找到自身发展的立足点或者出发点。调查研究的方法有很多,例如,深入会展企业的项目一线进行实地调研,查找相关报告、资料了解会展企业和行业的情况,开展问卷调查快速获取样本信息。通过调研获取了大量一手或者二手资料,运用科学的分析工具对这些资料、数据进行多角度分析,初步掌握会展企业运行的内外部环境,为下一步规划编制打下基础。从调研的对象来讲,可以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可以从宏观的政治、经济环境,行业环境或者竞争对手情况等方面去获取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通常用PEST分析法作为分析外部环境的重要工具,通过政治(politics)、经济(economic)、社会(society)和技术(technology)不同层面分析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可以从企业自身所具备的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种资源及其配置情况方面去分析。分析会展企业内外部环境还有一个常用的方法就是SWOT分析法,即从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两个方面分析外部环境,从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两个方面分析把握内部环境。这样四个环境要素可以构造SWOT矩阵,即SO战略、ST战略、WO战略、WT战略,企业就可以有利于企业快速选择对自身有利的具体战略。

  (二)科学编制战略规划

  从规划文本的呈现结果上来讲,一个完整的会展企业战略规划要具备一些基本要素,例如,会展企业的基本情况,内外部环境分析,未来一定时期的发展愿景、发展定位、发展目标、重要任务,规划落地的保障措施等。从规划文本编制过程上来讲,规划编制往往经过规划提纲、规划初稿、规划定稿三个主要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要经过多次研讨、征求意见、反复修改,最终才能呈现一个体现多方意愿、科学务实的规划文本。

  (三)注重战略规划体系之间的协同

  具有一定规模、具备相对完整的职能部门和业务结构的大中型会展企业,需要制定比较完整的战略规划体系,一般包括:会展企业总体战略规划、职能战略规划、所属子企业战略规划或者会展业务板块战略规划。会展企业总体战略规划是企业的战略总纲,是最高管理层指导企业发展的最高行动纲领,面向企业整体。职能战略规划是为贯彻、实施和支持会展企业总体战略规划而在特定职能管理领域制定的战略,包括人力资源、财务管理、资本运营、风险管理、文化与品牌建设等战略。所属子企业战略规划是指子企业为了贯彻落实会展企业总体战略规划、满足子企业自身长期生存发展需要,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发展所做出的谋划。会展业务板块战略规划指在会展企业总体战略规划指导下围绕会展业务板块制定的战略。会展企业制定战略规划体系,要加强两个层面的协同,一个是内部协同,即会展企业内部不同战略规划之间的协同;另一个是外部协同,即会展企业内部战略规划与国家战略规划、行业战略规划的协同。规划体系内不同的规划之间要相互协同,才能真正体现企业管理层的一致意见,才能更好地推进规划落地实施。企业总体战略规划是最高层面的规划,是职能战略规划、所属子企业战略规划、业务板块战略规划的统领,其他规划都要支撑企业总体战略规划、与企业总体战略规划方向相一致。作为会展企业,需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需要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引领行业发展。所以,会展企业的战略规划,还要与国家战略规划、会展行业战略规划、地方政府战略规划相统一,以国家战略规划、行业战略规划、地方政府战略规划为引领。只有这样,会展企业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真正体现会展企业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四)加强战略规划宣贯

  规划编制完成后,把规划宣贯好,达成广泛战略共识,有利于更好的推动规划执行落地。规划宣贯有多种方式。例如,第一种方式,召开战略规划会,借会的机会,将战略规划向社会、向利益相关者、向客户、向企业员工进行宣贯,这种方式也是让外界进一步了解会展企业的有效途径之一。第二种方式,利用企业网站、报纸、杂志、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媒介开展规划宣贯,让规划理念和内容深入人心。第三种方式,召开专题战略宣贯会、培训会。通过会议的形式,将会展企业公司领导、部门、子企业等相关人员集合在一起,进行集中宣贯。参会人员会后根据实际情况,根据需要再部署组织召开一定范围的战略规划宣贯会、培训会,推动规划在更大范围宣贯。通过召开会议,进行层层宣贯,直到将规划宣贯到业务一线、宣贯到全部职工。当前视频会议等在线会议的应用进一步扩大,在一定技术帮助下,一次会议往往可以实现较大范围的同步宣贯,从而提高宣贯效率。第四种,印发战略规划纸质文本或者电子版文本,送达每个员工手上。

  (五)加强战略规划落地执行

  战略规划落地实施是战略管理的重要一环,只有规划落地、真正推动企业发展,才能实现战略管理的目的。战略规划往往有一定的期限,例如三年规划、五年规划、十年规划等。要想一步步实现规划目标,必须将长远的目标、宏大的任务分解为具体的目标、任务。以三年规划为例,以年度为单位,将规划目标进行分解,先确定第一年的目标、任务,将第一年的目标、任务分解到相关企业领导、部门、子企业,以签订绩效合约书等形式倒逼目标任务落地。相关企业领导、部门、子企业将所承担的目标任务指标进行再次分解,落实到下一层级的相关负责人员身上。就这样层层分解,直到分解到每个员工身上。在第一年年末盘点总结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根据实际进行规划目标任务的第二年分解。第二年年末进行第三年的目标任务分解。第二年、第三年与第一年类似,遵循层层分解的原则,将大目标、大任务,分解为小目标、小任务,直到每个人。这样通过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规划落地有了抓手,通过一年一年螺旋上升不断推进,逐步接近、并实现规划目标。

  (六)开展规划修订、规划评估

  会展项目总结范文6

  1.1两个讲授层面

  就讲授的内容而言,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两个方面。会展涉及的知识面广,包罗万象。其内容涉及管理学、营销学、创意设计、餐饮、文学艺术欣赏、公关学、传播学、心理学、外语、计算机、国内会展法律、法规等等方面。传授的形式要灵活多样的同时还要有趣味性、广泛性。比如对会展实践知识的介绍,可以利用多媒体,多展示会展的现场实景;也可以在实践课上展开,以此增强学习者对国内、外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会展的感性认识。

  在感性认识中形成对国内外会展业的对比,初步了解国外会展业的优势、国内会展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和潜力。这些将使后来的会展实务课的理解变得容易、深刻。既要有一般知识,也应有专业特色。比如在教授会展营销的知识时,既介绍一般的营销学的理论,也要涉猎会展招展和宣传方面应注意的基本问题。还要注意启发性。要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与专业有关的书籍,激发他们对本专业的兴趣。引导中要提出相关问题,不予解答,重在启发。如在讲到会展发展史时,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如何辩证的看待中国会展业的“年轻”。最后,根据课程内容的多少和性质及特点,设计成常规课、讲座、体验课、辩论赛等形式。

  1.2两个授课平台

  就授课的方式而言,包括课堂讲授和实践课两种方式。世界瞬息万变,其目的是使本专业的教学从一开始就向着理论和实践的良性循环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会展业的发展日新月异。除了讲授书本知识以外,可以借用虚拟展览,鼓励学生大胆地设想、设计、动手。当然,在起初阶段,要注意任务不要太难,要求不要太高;重在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创造性思维,激发其灵感,为会展实务课的重点培养做好铺垫。

  实践课是会展本土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参加或参与到现场进行的各种展览会、会议、各种体育比赛、各种欢庆活动中,观察、体验、思考及讨论,为后面的实务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设计实践课时,最好将整个实践课分成若干个小专题,将专题和具体的现场实践相匹配。每一次实践课都应有具体的课前的任务布置、现场指导以及活动结束后的师生讨论、分析、总结和评比三个基本环节。值得一提的是,切忌放羊式的实践课,教师一定要亲临实践课,以便做到及时发现问题适时、具体指导。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积累大量的第一手的资料,为会展方面的研究、会展专业的学科建设,为更合理、更科学的专业课的设计打下稳固的基础。

  1.3两套工具

  即外语和计算机技术。这是由我们对会展管理人才高起点的培养目标决定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外语和计算机技术是学习会展专业的人必须装备的利器,而且应该在会展入门阶段装备好才能使学习者迅速、准确地掌握国外会展的专业知识和国外会展业发展动态,以及有可能、有机会提升为高级会展人才。简言之,基于CDEAE模式的会展课程设计要包括两个讲授层面,两个授课平台。即两个讲授层面要在两个授课平台上展开。

  2会展课程实践部分的设计及实施思路

  针对会展业实践性极强和教育对象的相关实践基础严重缺乏的特点,设计好实施方案,是实践部分的关键。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让学生(包括授课教师)从一开始就尽可能地多接触会展实践,从中都会受益匪浅。鉴于学生这个团体对于会展实践环节的操作局限性和可行性,可采取循序渐进的思路。可先引导学生结合课堂上接触到的国内、外会展业的介绍,从他们生活的校园活动开始,以会展的眼光,寻找会展的感觉。

  会展项目总结范文7

  (一)专业名词的衍变

  在中国大陆,形成于不同时期的“展示专业”的流行名称,分别体现了不同时期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状态对其命名的影响。我们只有了解了它们的看似差异而实际上相互的交叠状态,才能恰当定位我们的展示专业实务运作和展示专业的人力资源培育的内涵。

  1.陈列展览———可视为“展示设计”的狭义表述,“陈列展览”侧重于空间的搭建和物的陈列。[1-2]它是二十世纪初的在中国通行的名称。“陈列展览”在2000年代初期的《国家职业技术鉴定目录》中对应的职业技术名称“陈列展览设计师”。[3]

  2.展示设计———是20世纪70年代末在中国大陆流行起来的名称。它的范畴从“物的展览”扩展到“公共领域”的导向标识等。由于改革开放得到国际最新的展示设计观念的传播,它已经从“陈列展览”的实务经验总结表述和传授,发展到“展示”理论体系的建设,从狭义的“展览陈列”转变为“通过营造出一个人与物,人与人的交流、互动的场所,达成有效传播信息,获取信息的目标。”

  3.会展设计———是20世纪90年代末在中国大陆流行起来的名称,并被展览行业及政府部门所广泛接受,是世界经济发展新环境下展示概念的延伸和拓展。它在展示设计的基本事务基础上,又纳入了“会议”、“节庆活动”的实务项目。在欧美发达国家的会展理论中,会展行业是一个系统化的、跨界的综合实务和会展产业链[4]。会展从业人才分为:核心层、辅助层和支持层三个层次,核心层的任务是会展策划、营销和管理;辅助层的任务是设计、施工等;支持层的任务是对会展举办全程相关事务的服务与技术支持。从“会展实务”概念派生的“会展设计”和“会展策划”,已于2005年分别成为《国家职业技术鉴定目录》新的12个新职业目录之一[5]。

  (二)展示专业定位在视觉传媒和广告学的学科领域

  行业的发展,其重要的支撑之一就是行业专业人力资源,或者更通俗地表述是:人才的培育和鉴定[6]。首先从中国大陆现有的相关院校的展示设计专业的教学课程体系中去考察:环境艺术设计学科中有展示内容、工业设计学科中有展示内容和在广告传播设计学科均中有展示内容。这说明,展示设计是交叉性、复合性极强的专业。“展示设计”专业的学科归属,定位在广告学和视觉传播媒体的领域,这在美国人威廉•阿伦斯的名著《当代广告学》当中有明晰的阐述———展示设计是一种以信息传播为目的的、依存于空间构成的、综合起多种材料和多种技术手段的媒介设计行为。在上述实务领域中,从事这一系统化的媒介设计行为具体表现为以下的实务内容:展览会、博物馆,宣传橱窗、店面与销售场所,公共空间的导向标识系统,会议和节庆活动。综上所述,现代展示设计实务,是一个从策划—任务计划—最后落实到视觉执行的完整流程。在完整流程过程中,具体的预案策划、媒介综合和施工管理等工作,以及对这一流程的总体运作和管理,正是当前展示实务的人才缺口。

  二、长三角地区的展示专业的设置依据和人才培育现状

  (一)地域特征确定行业特质

  作为事业的展示设计专业人才培育的前提,是其专业的设置、内涵的界定和目标的确立,这一前提必须拥有两大基础:第一是建立在展示设计的专业共性基础之上,第二,是要建立在对地区优势、行业前景、行业生存现状与专业教育现状的分析的基础之上。这两大基础决定了现代展示设计行业发展的最佳点,因为不同的地理区域所生成的不同发展状态,决定了不同的任务。在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中”的地区和在“高度发达”的地区,其行业生存的对策是不一样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既有产业优势、传统文化优势和现代化优势,又有国际交流优势,更有人才优势。这些,正是支撑现代会展业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南京、常州、苏州、上海、杭州五地都是会展业发达城市,形成华东会展产业圈。上海世博会大大促进了长三角区域的会展产业巨大发展。

  (二)地域优势和行业发育、人力资源之间的差距

  中国大陆出现现代意义上的展示设计的第一个标志性事件,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北京国际展览中心的“亚太博览会”举办。此后30年中国大陆的会展经济虽然已初具规模,但展示行业离发育成熟期还有差距。过去,大量展示设计实务是由广告公司、装潢公司、装饰公司来承担的,而广告业的从业人员缺乏空间知识,装饰业的从业人员缺乏传播知识,所以从事最大量展示实务的人员中还缺乏得到过真正的现代展示设计专业训练的人才。现代展示设计的第二个标志性事件就是“上海世博会”,在此前后,专业化的展示、展览、会展公司和展示设计工作室开始进入长足的发展期,正在逐渐缩短中国现代展示进入“发育成熟期”的差距。地区环境优势、行业发展前景与专业人才队伍、院校教育培养之间的适配度不足,赋予了展示实务行业、展示设计队伍和院校专业系科的生存理由和发展空间。中国大陆的展示设计专业教育习滞后于行业发展,按中国会展联合机构专家说法,还处在“扫盲阶段”。特别是在行业甚至政府部门都已广泛树立起“会展”概念时,院校的专业教育明显滞后。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大陆的院校展示教学一直是以课程形式而存在的———比如展览会设计课,橱窗设计课,销售空间设计课等。1991年中央工艺美院(今天的清华美院)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展示专业。但直至本世纪初,还只有武汉等少量院校设有展示专业。但在近两三年里,中国进入了展示专业的“开设热”,特别在长三角地区的南京、常州、无锡、苏州、上海、杭州的主要设计院校都开设了相关专业。国内展示类专业教学,目前大多数可归入以下三个类型:以建筑与室内设计为学科依托,侧重于空间搭建陈列布展;以工业设计为学科依托,侧重于展架展台造型结构设计产生于展示专业开设热,以会展策划、管理为重点。这个现状,说明在现代展示设计的人才培育上,普遍还缺乏更深的更接近专业本质的共识,“以广告业大平台为依托的展示视觉传媒综合设计”的现代展示人才教育观,还应该得到更积极的传播。

  三、展示行业的职业岗位现状帮助我们锁定专业培育的域界

  (一)梳理本专业所辐射的行业机构、职业岗位和工作内容

  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有展览公司、会展策划公司、广告公司、媒体制作公司、展示设备公司、建筑装饰公司创意公司、设计事务所工作室以及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政府机构的会展事务部门和节庆委办、社会各机构的宣传部门、公共空间管理部门,形象业(服饰、时尚业等)。其职业岗位可归纳为三个集群:

  1.策划、设计工作———项目调研策划,总体设计,媒介计划。

  2.视觉传达设计的执行工作———二维、三维完和多媒体完稿,其它技术性图纸以及陈列布展。

  3.项目管理工作———业务洽谈,合同与预决算,施工制作管理,以上各项的综合或单项管理。“策划设计”着重思维,语言表述,视觉设计和媒体技术的知识和能力。“设计执行”着重视觉设计与专业制图完稿能力。“项目管理”着重语言表达,商务知识、工程知识、媒体技术和综合管理能力。

  (二)以职场和职业技能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从传播的角度把握“展示实务”的精神实质,从视觉传达角度认识“展示实务”的物化本质。这才能对现代展示设计作为一个正确的判断。在专业课程中,引进国家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部强力推行的“职业技术资格鉴定”机制,推行双证教育模式。与展示设计专业人才相关联的国家职业技术资格包括:陈列展览师,会展设计师,会展策划师,广告设计师,广告摄影师等等。目前在长三角地区,职业技术资格鉴定的培训和考证工作,从无到有经过十年努力,逐渐地向制度化发展,但是可以说仍处于“初级阶段”,因为“职业资格证”还缺乏“行业准入”的作用。如何使中国的职业资格证书能成为像德国那样的真正的从业“准入证”,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而且不是任何一个单方面能够解决的。必须由政府、行会、企事业机构、院校四方面共谋方能达成目标。

  四、展示设计人才的理想化培育目标

  (一)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内涵填充观

  展示专业教学的唯一目标,是建设性地为学生更高质量地生存,为治疗“学生难就业,行业难用人”痼疾而努力———根据行业实际,制定培养方案,输送适配人才,提升行业水准,最终促行业提升,反过来又扩大就业空间———专业教学改革,就是要锻造这条“教学—产业”的良性循环互动之链。展示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行业前景与教育现状,在“展示专业开设热”面前,我们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树立“填空观”,免作“同质竞争”,而是去发现展示领域的新技术、新岗位,以及揭开旧岗位的误区而发掘它的需求实际,使每个院校的展示专业都能生存得有根据,有价值。通过考察分析国内展示行业从业人员素质上的根本缺陷,据此设定“填空、补充”些什么?如何在内容、方向上避免重合复制?重要一点是行业前景对人才的新要求的预测,来设定带有前瞻性课程安排。

  (二)培育“入世的,为人服务的,建设性的”专业人才

  展示设计特别凸显“人与人”的关系,在实务流程操作中,始终充满了表述、说服、协商、协调、妥协、协作、监督管理等的事务。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这些正是当前院校培育出的展示设计专业人才素质的短板。以下四个方面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1.建立职场从业观:培育“入世的,为人服务的,建设性的”从业态度,而不是制造“消极的疏离社会的”态度。把“帮助学生消除对社会对职场的不适症”的努力,融入整个培养过程中。

  2.建立系统实务观:建立对专业事务的综合性、程序性、系统性的体验,培植整体理事能力和全程掌握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超越专业内的局限,广谱地普适于社会,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在业内的发展或向业外转行的开拓。

  3.认准“信息传播与沟通”的切入点:以传播沟通为主导,统领“空间,平面,新媒体”三项训练———凭借这一独特性,与当前国内院校普遍的陈列展览型、环艺设计型或工业设计型的“展示专业”的培养理念拉开距离,避免低层次的重复、竞争和人力资源的浪费。

  4.平衡三者学习,复合培养五项素质:把课堂的知能学习,校内的情景化实训和校外的职场学习三者,得到平衡地配置,培养人的设计素质、技术素质、管理素质、科学素质、人文素质。

  五、认识差距,把握契机,持续开拓

  会展项目总结范文8

   

  (一)“十三五”发展成就

  文化产业壮大起势。“十三五”时期,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以文化事业带动文化产业不断壮大。大力实施工艺美术振兴计划,特色优势文创产业快速发展。截至2019年,累计实现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1352.73亿元,年均增长9.54%,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28%。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突破35万家,分别创建部级和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9个和41个。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有序推进,入选部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116项、保护单位168个,位列全国第三。联动实施“五个一批”群众文化惠民工程,年均举办群众性文化活动20余万场次。2019年,我省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设施面积等两项指标均居中部六省第一位。

  旅游产业强劲起潮。旅游产业格局重塑性优化,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实现突破性开局,“三个人家”引领乡村旅游发展,“六字要诀”提升文旅公共服务水平,“旅游+”“+旅游”蓬勃发展,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涌现,文旅融合成效显现。149个重点旅游景区基本完成以“两权分离”为主的体制机制改革。组建省文化旅游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文旅集团),连续两年入选全国旅游企业20强。规划建设黄河、长城、太行三个一号旅游公路13017公里,已建成3469公里,并启动运营“0km”标志文化驿站。洪洞、阳城、平遥等7个县(市、区)被认定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省成为第8个全国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单位,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十三五”期间,共实现旅游收入27283.03亿元,年均增长24%(受疫情影响,2020年未列入平均增幅计算)。全省涉旅企业达2.4万家,A级以上景区237家(其中5A级景区9家、4A级景区109家),星级饭店234家,旅行社939家,持证导游1.9万余名。

  会展产业发力起效。“十三五”时期,会展数量不断增加,规模效应初见成效,市场主体实力有所提升,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到2019年,全省举办会展178个,引进类会议7个,展览总面积134万平方米。按照“以会带展、以展促会”模式,深化产业融合,初步形成会展与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态势,培育了一批以中国(太原)国际能源产业博览会、大河文明旅游论坛暨世界旅游联盟—黄河对话、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汾阳·杏花村)世界酒文化博览会、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为引领的优质专业会展品牌,构建了省、市、县三级办展整体格局,逐步成为对外开放重要平台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

  康养产业高点起步。全面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确立“康养、夏养”品牌,制定全省康养产业发展计划,建设一批康养社区和康养小镇,出台康养产业发展优惠政策,举办2020中国·(晋城)康养产业发展大会和第一届、第二届“康养、夏养”康养项目合作交流(招商)会,全省大康养格局正在加快构建。坚持项目引领,推动省级康养示范园区建设,同步推出康养社区、康养小镇,康养产业成为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内容。

  总体来看,经过5年努力,“十三五”规划目标全面完成,文化、旅游、会展、康养四大产业发展布局进一步优化,产品业态更加丰富,要素市场不断健全,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创新活力明显激发,已经构建起产业发展的“四梁八柱”,为“十四五”期间推动全方位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十四五”面临形势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同各产业深度融合,将产生数字化叠加倍增效应。同时,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竞争更加激烈,国际性交往和人员流动受限,四大产业发展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社会大局稳定,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四大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文化强国、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国家战略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人民群众消费能力大幅提高,四大产业消费需求旺盛。同时,周边省份与我省资源相似、目标市场趋同,区域竞争日趋激烈。

  从省内看,我省正处于资源型经济从成熟期到衰退期的演变阶段,四大产业正在成为转型发展的新引擎、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我省作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与太行山旅游业发展三大国家战略叠加地、核心区,在政策、资金和项目等方面享有诸多红利。但与先进地区相比,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矛盾、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仍然存在,四大产业的资源开发利用与我省在全国的资源禀赋地位不匹配,产品供给与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不匹配,产业对转型发展的贡献度与战略性支柱产业定位不匹配,一些短板亟待弥补,一些难题亟待破解,一些工作实效亟待提高。

  总之,“十四五”时期,我省文化、旅游、会展、康养产业进入黄金发展期,机遇大于挑战,优势压过劣势。我们要牢记总书记“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的殷殷嘱托,在过去五年的基础上,努力从供需两端发力,既要加快速度做大规模,又要补齐短板提升质量,推动四大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视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文化旅游会展康养产业发展的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推进文化铸魂、发挥文化赋能作用,推进旅游消费、发挥旅游带动作用,推进会展聚势、发挥会展放大作用,推进康养生活、发挥康养延展作用,坚持以打造中国文化传承弘扬展示示范区、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全国能源低碳产业会展高地、全国山岳型夏季康养重地为战略定位,坚持以培育战略性支柱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坚持以融合发展、相互赋能、创新驱动、结构升级为路径,以会展、康养拉长文化、旅游全产业链,以文化、旅游带动会展、康养快速发展,形成发展新动能,打造新的增长极,助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十四五”全省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作出更大贡献。

  (二)战略定位

  中国文化传承弘扬展示示范区。充分发挥文化大省的优势,统筹推进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业,繁荣文艺创作,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增强文化的影响力和软实力。推动工艺美术、艺术品业等文创产业创新发展,丰富文化演艺娱乐业,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进程。

  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做优做深文旅融合发展大文章,实施A级景区倍增计划,提升红色旅游发展水平,发展特色化乡村旅游,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大众旅游,推动全国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

  全国能源低碳产业会展高地。充分发挥会展经济的窗口作用,构建“一都三区”会展布局,推进会展设施提档升级,努力把太原市打造成“能源低碳会展之都”,塑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会展品牌,拉长会展产业链条,建设全国能源低碳产业会展高地。

  全国山岳型夏季康养重地。依托优势康养资源,坚持产业化、市场化、特色化、集群化原则,围绕太原、大同、忻州、晋城等重点城市合理布局康养产业,搭建康养产业发展载体,完善康养配套服务,培育多元市场主体,加快构建多样化、高品质、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康养产品体系。

  (三)总体目标

  “十四五”期间,文化旅游会展康养产业进入全方位高质量发展阶段,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基本形成。力争到2025年,四大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省GDP增速,占GDP比重明显提升,在全国的位次持续前移。

  ——实力更强。到2025年,文化和旅游业保持中高速增长,文化旅游市场规模跨过万亿;会展展览面积、展览场次、会展成交额、会展直接收入实现“双倍增”,会展数量突破400场(次),直接收入达到10亿元,拉动相关产业综合收入100亿元;康养产业初具规模,品牌效应凸显,来晋康养客群超过150万人,综合收入达到1000亿元。

  ——结构更优。四大产业区域布局更加合理,产品结构更为优化,休闲度假、康养、会展等功能明显增强,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旅游购物、文化娱乐、旅居康养等消费不断提升,客源结构更加多元,省外游客占比提高,游客平均停留时间延长,人均花费突破1000元。

  ——载体更实。到2025年,A级旅游景区数量实现倍增,达到500家以上。其中,创建世界级旅游景区1-2家,新创建5A级景区2-3家,创建4A级以上旅游景区、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达到50家,文化旅游休闲街区100个,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达到10个;会展场馆面积达到40万平方米;康养小镇达到20个、康养社区达到50个、康养村落达到200个。

  ——融合更深。推动四大产业建设30个重点集聚区和300个重点项目。文化和旅游先导产业作用更加强化,与会展、康养产业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建立,相关产业链条全面延长,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跨界经营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品牌,建设一批特色鲜明融合发展城市、集聚区和新型城镇。

  ——品质更优。按照主客共享的原则,全面提升发展环境,文化和旅游友好型环境基本形成,品牌认同度、体验满意度、便利舒适度全面提升。

  ——贡献更大。四大产业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之一,在转型发展中功能更加突出,对社会就业的综合贡献度更高,成为吸纳新增就业的重要渠道,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充分释放,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

  (四)空间布局

  充分依托各地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着力构建一极带动、人字廊道、三大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多层级多组团发展的空间布局。

  一极带动:强化太原都市区的极核作用,充分发挥太原、晋中两市在文化旅游、商务会展、康养服务等方面的优势,联动、带动、拉动全省其他地区协同发展。以武宿国际机场、大西高铁、太焦高铁和大运高速、二广高速、太阳高速等交通大口岸、大动脉为纽带,推动太原都市区成为全省文化、旅游、会展、康养四大产业转型升级主阵地,形成具有辐射力和带动性的发展极核区。

  人字廊道:依托大西高铁、太焦高铁,集聚四大产业,串联形成“人”字骨架廊道,加快建设黄河、长城、太行3个一号旅游公路,利用省内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形成纵贯全省的风景廊道,打通京津冀、晋陕、晋豫协同发展通道。

  三大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高起点、高标准、高品质推动五台山、云冈石窟、平遥古城三大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再规划、再开发,按照“依托城市+核心景区+旅游廊道”空间推进模式,延伸产业链条,提升综合功能,重塑竞争优势,将忻州+五台山、大同+云冈石窟、太原晋中+平遥古城建设成特色鲜明、底蕴深厚、功能完善的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以三大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为牵引,将长治、晋城、临汾、运城打造成国内一流文化旅游目的地,将朔州、吕梁、阳泉打造成区域级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多层级多组团发展:按照分类集聚、特色发展的原则,依托本地发展基础和潜力,以相邻区域抱团发展、同质业态抱团发展、互补功能抱团发展为目标,打造一批文化产业、旅游休闲、会展商务、康养度假集聚区,统筹培育四大产业发展的多层级支撑体系。

   

  三、打造中国文化传承弘扬展示示范区

  (一)聚焦重点推进文化事业繁荣

  打造文艺精品。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实施重点剧目扶持工程,推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原创精品力作。交替举办艺术节和晋剧艺术节,培养一批文艺拔尖人才和一批优秀青年文艺人才。

  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深化“五个一批”群众文化惠民工程,做大做强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继续实施“免费送戏下乡一万场”民生实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目录,推进公共文化单位建设和服务标准规范。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加强省美术馆等省级重大文化场馆建设。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非遗馆、游客中心等功能融合,提高综合效益。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实行错时开放、延时开放。持续推进城乡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建设,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推进社区文化“嵌入式”服务,鼓励社区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实施全民阅读推广人和全民艺术普及推广人培育计划。

  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保护活动进入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街区的支持力度。提升晋中部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水平,发挥带动示范作用,推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继续实施“乡村文化记忆工程”,改造提升非遗传习所和展示基地,凝练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记忆”。高质量开展工美大师、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提高传承人文化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壮大文化市场主体。以资本为纽带,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媒体兼并重组,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集团)。鼓励个体创业者、文化工作室、民办非企业文化机构、文化产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培育文化产权鉴定、评估、拍卖、经纪等机构,通过政府采购、信贷支持等多种形式扶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形成富有活力的小微企业集群。

  (二)实施工艺美术振兴计划

  推动工艺美术品牌化。推动制作技艺提升创新,综合运用展示、拍卖、鉴赏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推广活动。“擦亮”木版年画、晋作家具、晋派剪纸、晋绣、皮影等门类老字号品牌,发扬光大雕塑、彩塑、泥塑、面塑四大塑造工艺,支持青铜、铁艺、铜器三大金属制作工艺创新发展。支持工艺美术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注册商标,鼓励工艺美术从业者在原创作品、产品上署名或使用手作标识。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注册地理标志、原产地标志或集体商标,培育有地方特色的工艺美术知名品牌。

  加快工艺美术振兴。开展工艺美术资源普查,建立传统工艺美术数据库和传统工艺振兴目录,重点支持具有一定传承基础和生产规模、发展前景好、有助于带动就业的传统工艺类项目。鼓励工艺美术企业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工艺美术产品检测工作,制定各类型工艺美术行业地方标准,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建设重点工艺品质量检测鉴定中心。

  引导工艺美术集群化发展。支持建设地域相对集中、劳动力相对聚集的工艺美术中小企业主体群落,建设平定砂器、阳城和怀仁工艺陶瓷、夏县青铜雕塑、襄汾晋作家具、平遥推光漆器、祁县玻璃器皿、太谷彩灯、广灵和中阳剪纸、繁峙晋绣、定襄木雕、新绛澄泥砚等具有特色的工艺美术产业集群。

  (三)开发“礼物”系列文创产品

  培育特色文创产品。引导文创企业将文化元素、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科技、时尚元素有机结合,引入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依托先进制造业,赋能传统工艺设计制造,打造具有晋风晋韵的“礼物”品牌化特色纪念品和文创产品。扶持文创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与重点景区深度合作、联合开发具有景区地域特色的系列文创产品,形成平遥礼物、云冈礼物、五台山礼物、晋祠礼物、关帝礼物、府衙礼物、乔家礼物、相府礼物等以景区冠名的礼物集群。积极探索“礼物”市场化运营模式,定期举办主题大赛,开设旗舰店、专营店,拓宽线上线下展示、销售渠道。鼓励文博单位充分利用现有场地、技术、资源、人才等优势,自主研发或与社会力量合作开发文创产品、知名文物复仿工艺品。推动文物保护、修复、鉴定等技术的产业化开发和市场化运营。建设一批特色博物馆,建立博物馆商店联盟,发展连锁经营,加快建设文博创意产品电商平台。

  文创嵌入旅游生产消费全过程。鼓励文创企业与旅游企业深度合作,通过形象授权、限量复制、加盟制造、委托等形式开发旅游衍生产品。支持建设富有文化创意的休闲街区、特色村镇、旅游度假区,强化场景消费,培育一批网红文创街区,拓展文创旅游商品销售渠道。支持引导文化企业注册、培育、保护和利用文创商标。建立名家工作室,发挥名家帮带作用,挖掘青年艺术家潜力。培育一批艺术精深、诚信经营、竞争力强的画廊,鼓励发展艺术衍生品、艺术品授权、艺术品电商,推动艺术品展览线上线下融合。建立规范艺术品交易、投资、鉴定、评估等市场运作平台和管理服务平台,完善艺术品市场监管体系。

  (四)丰富活跃演艺娱乐业

  打造标志性演艺品牌。提升《如梦晋阳》《北魏长歌》《又见平遥》《再回相府》《如梦碛口》《寻梦莲花湾》《古堡!古堡!》等经典演艺品质,打造《黄河大合唱》《长城长》《太行山上》等新标志性演艺产品,形成体现特色、具有全国影响的演艺品牌。

  激发演艺娱乐主体活力。鼓励市县文艺院团充分挖掘区域文化,开发具有地方特色演艺娱乐节目。支持国有骨干文化企业、文艺院团加快排演场所建设,推动演艺设施提质升级,提升剧场运营水平,开拓演出市场,增强国有文艺院团的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民营演艺团体、开办演出机构、举办演出活动,支持民间艺人组建微型演艺团体,鼓励各类演出经纪机构健康发展。

  创新演艺娱乐承载方式。探索组建省内外剧院联盟、演艺院线、演艺联盟,推进演出场所连锁经营。支持核心景区、城市综合体、历史文化街区、主题公园、特色商业街等利用本地特色民间演艺,采取专场文艺会演、巡游演艺与即兴自由演艺等表现形式,形成形式灵活多样、内容喜闻乐见的乡土文化体验表演。规范发展KTV、网吧、小剧场、游艺厅等社区居民日常文化消费形态,创新娱乐业态和产品。

  (五)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

  大力发展动漫业。依托我省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本土特色,培育一批原创动漫创意、作品和品牌,以动漫讲好故事,促进动漫“全产业链”和“全年龄段”发展。发展动漫品牌授权和形象营销,延伸动漫产业链和价值链。举办动漫节展赛事,为动漫企业、动漫工作者和爱好者提供交流展示平台。

  加快大数据云平台建设。面向文化产业需求,主动对接新基建,用好新基建政策、平台、技术,提升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运用5G、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按照“物理分散、逻辑集中”原则,主动对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的中枢系统,汇聚文化大数据信息,为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的终端用户提供云服务。

  加强数字内容生产。支持文化场馆、景区景点开发数字化产品,扩展文旅融合的数字化新阵地。支持文化场馆、文娱场所、景区景点、街区园区开发数字化产品和服务,将创作、生产和传播等向云上拓展。培育和塑造一批具有鲜明文化特色原创IP,加强IP开发和转化,充分运用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表演、网络视频、数字艺术、创意设计等产业形态,打造更多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数字文化品牌。开发基于VR/AR/MR的沉浸式数字化消费产品,提供虚拟讲解员、艺术普及和交互体验等数字化服务。

  (六)引导扩大文化消费

  推动文化和旅游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充分发挥太原市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带动作用,改造提升历史文化街区、步行街,积极打造“主客共享”的文化和旅游消费商圈、示范和试点城市、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选择经济实力好、消费潜力大、文化旅游基础设施优、地方政府积极性高的城区,培育发展集合多种业态的区域级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试点城市和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释放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实施文化旅游惠民工程,鼓励开展普惠性消费活动,支持各地举办文化和旅游消费季(月)等活动,打造常态化文化和旅游惠民品牌。推动艺术节、文博会、非遗博览会、晋剧艺术节等节庆展会纳入文化和旅游消费体系,实现文化惠民和文化消费双向拉动。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培育夜间文旅生活圈,优化夜间餐饮、购物、演艺等服务,构建多样化夜间消费场景。鼓励各级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延长开放时间,鼓励景区在保证安全、避免扰民的前提下开展夜间游览服务。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创优文化和旅游消费环境。鼓励把文旅消费嵌入各类消费场所,推进文旅消费网点建设。鼓励建设汇集文创商店、特色书店、小剧场、文化娱乐场所、美术馆、博物馆、艺术培训场所等业态的新型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区,推动传统商业综合体向文体商旅综合体转型,提高文化旅游消费场所基础服务设施便捷度,提升数字化预约能力,推广电子票、云排队等消费新方式,逐步构建文化旅游消费数据监测体系。

   

  四、建设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一)实施国家战略对接工程

  对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造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精品文化旅游带。全面融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聚焦打造一批黄河(段)中华文化标志体系,以偏关、河曲、临县、柳林、吉县、永和、河津、永济等县(市)为重点,打造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精品文化旅游带。加快把壶口瀑布、乾坤湾、关帝庙、云丘山、碛口古镇、老牛湾等龙头景区培育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景区,提升改造永和黄河蛇曲、隰县午城黄土等部级地质公园的配套服务设施,深入挖掘西侯度、丁村、陶寺、尧庙、关帝庙、后土祠、舜帝陵、洪洞大槐树等文物和文化遗址文化内涵,提升沿黄自然文化景观与红色纪念地的文化和旅游服务水平,加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段)建设。

  对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造长城文物保护利用的样板区。全面融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进中华长城博物馆建设,加快建设雁门关、得胜堡、广武城、李二口、平型关、娘子关等龙头景区,打造6个核心展示园,并把大同建成长城板块综合旅游服务基地,把朔州、忻州建成长城板块重要旅游集散地,把长城(段)建设成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及长城文物保护利用的样板区。深入挖掘偏头关、宁武关、雁门关—广武、平型关等长城文化主题IP,打造长城访古探幽主题旅游线路。提升云冈石窟、得胜堡、华严寺、善化寺、崇福寺、应县木塔等文物古迹和芦芽山万年冰洞、右玉火山颈群、大同火山群、五台山和恒山国家森林公园保护开发利用水平,与长城文化主题资源共同组合,形成独具特色的长城文化旅游主题线路,加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段)建设。

  落实国家太行山旅游规划,打造太行山国家旅游风景道。全面落实《太行山旅游业发展规划(2020—2035年)》的任务要求,实现与太行山周边省份的差异化发展。提升五台山、皇城相府、太行山大峡谷、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王莽岭、恒山、左权太行龙泉等重点景区品质,推进云中河、中太行、云竹湖争创部级旅游度假区,在壶关太行山大峡谷景区内开发建设太行山地质博物馆,以太行山大峡谷、王莽岭、天脊山等国家地质公园为支撑,打造太行避暑康养旅游目的地。重点开发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八路军文化园、黄崖洞兵工厂旧址、麻田八路军总部旧址、百团大战纪念馆等抗战纪念地,打造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重点开发双林寺、镇国寺、平顺天台庵、平顺龙门寺、潞州观音堂、长子法兴寺、高平开化寺、泽州府城玉皇庙、皇城相府等涉旅文保单位,打造文物活化利用旅游目的地。

  (二)实施A级景区倍增计划

  倍增一批高等级旅游景区。推进全省旅游资源普查,厘清资源类别标准,全面调查登记,摸清家底,建立旅游资源数据库,推动资源转化。以A级景区倍增为目标,通过提升改造硬件、扩大景区容量、完善基础设施、改进配套服务,大力推进各类自然文化景区、旅游综合体、城市公园、矿山公园、地质公园、主题乐园、博物馆、纪念馆等创建A级旅游景区。递次推动壶口瀑布、晋祠—天龙山、王家大院、关帝庙、芦芽山、恒山以及娘子关、王莽岭、老牛湾、乾坤湾、新旧广武城等晋升更高等级旅游景区。

  推动三大世界遗产地建成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按照“依托城市+核心景区+旅游廊道”空间推进模式,加快推动五台山、云冈石窟、平遥古城建设特色鲜明、底蕴深厚、功能完善的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深入挖掘五台山古建文化、生态文化、地质文化等,打造集自然风光、古建艺术、历史文物、民俗风情、避暑康养为一体的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借力云冈学研究,增强云冈石窟景区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并辐射周边的鲁班窑石窟、焦山寺石窟等文化遗迹,联动大同古城建设,打造高质量的“大云冈”景区。以古城为内核,借力国际性会展活动,推进平遥古城文化旅游产品业态升级,推出行摄平遥、夜游平遥、美食平遥、研学平遥、康养平遥等新型旅游产品,带动双林寺、镇国寺以及周边乡村旅游发展,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内一流的全域旅游目的地。

  大力创建部级(省级)旅游度假区。依托气候、山地、温泉、森林、湿地等优势资源,选择云中河、云竹湖、五台山、黎城中太行、皇城相府、王莽岭、漳泽湖、圣天湖湿地公园、风陵渡、盐湖、伍姓湖、桑干河国家湿地公园、唐河大峡谷、神泉古城等生态条件优、服务设施全、发展基础好的休闲旅游度假综合体,率先创建高等级旅游度假项目。

  (三)提升红色旅游发展水平

  加强红色旅游资源保护,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开展全省红色旅游资源普查,建立红色旅游资源数字化资料库。加大对全省红色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周边环境整治力度。开展对红色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整理,创新传播载体,科学合理地进行活化展示,编制红色文化宣传推广资料和讲解词等。支持和鼓励红色旅游单位开展红色文化宣讲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进厂矿、进军营等活动。

  打造经典红色景区,培育红色精品旅游线路。重点打造王家峪—砖壁景区,提升完善武乡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综合服务功能。以建设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目标,开展左权百里画廊景区、黄崖洞景区提升工程。把兴县蔡家崖—黑茶山晋绥边区红色旅游区建设成红色文化教育研学和会议会展基地。开发碛口古镇红色旅游资源,带动三交镇、林家坪,形成红色旅游与古镇复合型旅游区。弘扬右玉精神,推动右玉县省级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着力提升昔阳县大寨村、雁门关伏击战遗址、夜袭阳明堡飞机场遗址、柳林—石楼—永和沿黄红军东征纪念馆等经典红色旅游景区。

  推动“红绿融合”,打造“生态+红色”复合型红色文化旅游带。依托太行精神、吕梁精神等红色文化和旅游资源,打造以武乡—黎城—左权为主体的太行山红色文化旅游带,以兴县—临县—柳林为主体的吕梁山红色文化旅游带。依托临汾市、吕梁市的东征纪念地、遗址和黄河风光,开发红军东征主题红色旅游产品。深入挖掘西沟、大泉山、蔡家崖、贾家庄、大寨、右玉、平型关等红色文化内涵,与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相结合,打造一批红色旅游名村。依托阳泉“中共创建第一城”革命文物保护和活化利用,开发红色城市主题旅游产品。

  (四)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持续推进乡村旅游示范村创建。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提升乡村旅游业发展能力。根据资源禀赋、文化风貌、民俗民风等乡村特色,严格服务标准,确保服务质量,打造一批宜居宜游、宜业宜养的休闲农庄(园)、特色文化古村落、田园综合体、乡村民宿度假区。

  塑造特色化乡村旅游品牌。加强民宿客栈设计,充分结合当地建筑风貌、历史文化、生态环境等设计出风格与文脉相得益彰、外观与环境融为一体、内部现代化设施齐全、舒适便利的民宿客栈。积极探索“政府+公司+农户”的旅游合作社模式,保障农民通过自主经营、打工、院落房屋出租、集体分红等途径在民宿经营和乡村旅游发展中获益。加强市场监管、安全管理、卫生检疫等,保障民宿服务品质和游客正当权益。

  丰富和提升“旅游后备箱经济”。推动特色农副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化,延伸“旅游+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林产品精深加工,扩大销售渠道。实施特色农副产品进景区行动,鼓励供销社、电商平台等销售企业在旅游景区设立销售网点,规范“旅游小货摊”。鼓励特色旅游商品进驻省内主要机场、高铁站、高速公路等交通枢纽服务区。

  (五)推动重点文物活化利用

  开展文物活化利用试点。支持社会力量依法利用文物资源,通过“文物+景区”“文物+研学基地”“文物+博物馆”“文物+数字化”等方式,提升重点文物活化利用水平。依托云冈石窟、五台山、平遥古城等世界文化遗产,佛光寺、应县木塔、晋祠、永乐宫、关帝庙等重要文物建筑,以及长城重要节点段落,陶寺、蒲津渡与蒲州故城、晋阳古城、侯马晋国遗址等重要大遗址,开展省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编撰《100件文物讲述中华文明》等系列图书,编纂《文物大系》《省志·文物志》等历史文化遗产大系,分众开发传播文物知识,打造音、影、图、文的文物故事讲述体系。

  培育文物活化利用线路产品。开发晋中大院文化游、沁河流域古堡游和万里茶道段、关圣文化游线路。推动娘子关、雁门关、广武城、杀虎口等文化和旅游融合区建设,全面提升景区品质。结合武乡、左权、黎城三角区红色及抗战文物片区化保护,建设太行山抗战文化景区及线路产品,配套建设文化体验酒店、文化主题餐厅、房车基地、工艺品交易市场等功能项目,打造传统文化旅游基地。将文化遗产研修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鼓励高等学校、技工院校、中等专业学校等开设文物保护利用公共课程和选修课程。改善和丰富博物院、曲沃县晋国博物馆、太原市晋祠博物馆、临汾市博物馆等博物院(馆)展陈,推出一批博物馆研学旅行、体验旅游精品线路,全方位展示三晋历史文化。

  推进文博创意产业发展。立足文物资源,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科研、教育、文旅等综合文博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支持在文物保护区域适度发展服务业和休闲文化旅游,推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省级文化遗址公园开放,鼓励创建国家A级旅游景区。推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单位充分利用现有场地、技术、资源、人才等优势,自主研发或与社会力量合作开发文创产品,大力推进文博创意产业发展。

  加强文物数字化保护。建立矿藏级别的文物数字资源库,形成一套“物理分散、逻辑集中、互联互通、全域一体、开放共享”的文物资源大数据体系。积极探索实施文化遗产云建设工程,为社会公众提供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沉浸化体验的文物信息产品及文物遗址、考古、建筑云展示。加速推进智慧博物馆发展,将数字化广泛应用于征藏、保护、展陈、教育、传播等博物馆发展要素,逐步实现博物馆智慧服务、智慧保护、智慧管理,不断提升馆藏文物数字化保存、数字化展示、数字化传播能力。

  (六)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省

  建立创建工作规范。按照我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实施工作要求,指导各地重点在改革创新、供给体系、公共服务、秩序与安全、资源与环境、品牌影响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达到验收标准。各市、县组织编印本地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制定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实施办法,明确创建任务,细化部门责任。出台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专项文件,加大对道路交通、集散中心、标识标牌、智慧旅游、宣传推广、人力培养、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的财政、土地、金融政策倾斜。综合运用项目补贴、以奖代补、贷款贴息、股权投资等多种形式,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创建工作,促进全域旅游加快发展。

  增加全域服务供给。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严格服务标准,打造一批宜居宜游、宜业宜养的休闲农庄(园)、特色文化古村落、田园综合体、乡村民宿度假区。依托旅游景区和城乡公共休闲空间,开发民间文艺表演、茶艺、、游戏游艺、河湖夜游等观赏性、时尚性、体验性强的娱乐项目。引导和鼓励建设一批上规模、有档次、特色鲜明的餐饮服务集聚区。

  创优发展环境。自然资源、水利、林业、文旅、文物等部门加强统筹联动,强化区域内森林资源、水环境生态、多样性生物等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和开发。强化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在城市建设、乡村改造、违建拆除、绿化工程、人居环境等方面实现全域联动、综合治理,提升城乡文化旅游发展水平。广泛开展全域旅游宣传教育,强化当地居民的参与意识、形象意识、责任意识,营造人人共建共享的旅游发展社会环境。

   

  五、建设全国能源低碳产业会展高地

  (一)构建“一都三区”会展布局

  遵循统筹规划、错位布局、突出特色、融合发展的原则,构建全省会展业全方位发展格局,以太原为会展中心,大同、长治、临汾为会展副中心,联动运城、晋城、阳泉、朔州、忻州、吕梁会展区域中心的发展,加快发展以太原市为核心的会展经济发展极,努力将太原打造成为我省会展经济核心区和具有较强影响力、辐射带动力的会展中心城市,使太原成为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会展城市,培育大同、长治、临汾成为我省重点发展会展中心城市,扶持发展若干区域性会展中心城市,形成层级分明、各具特色的全省会展业发展体系,构建“一都三区”产业空间布局。

  (二)推进会展设施提档升级

  加强推进潇河产业园核心区会展中心、会议中心、文化中心、金融中心、商务中心“五大中心”建设,完善提升晋阳湖国际会议中心设施服务,着力打造兼具会展园区、商贸旅游、应急方舱医院等综合功能的会展产业核心区。推进省展览馆、中国煤炭博物馆、大同和阳美术馆、阳泉市展览馆、运城农业会展中心、临汾市规划展览馆、汾阳会展中心等特色场馆的改造提升,完善配套服务功能。创新会展场馆利用方式,推进会展场馆市场化运营,切实提高会展场馆利用率。鼓励推动场馆与商贸展销、节庆会展、文化旅游同步发展,推动打造节庆活动和奖励旅游目的地。按照满足需求、适度超前的原则,着眼长远发展要求,鼓励各地结合实际,提升改造一批一馆多用、优势互补的中小型场馆或新规划建设与本地经济规模、产业发展、区域特色相匹配的专业会展场馆。

  (三)打造太原“能源低碳会展之都”

  将太原打造成为国际会展品牌聚集地。提升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中国(太原)国际能源产业博览会、太原国际通用航空博览会、晋阳湖·集成电路和软件业峰会、中国乡村振兴(太谷)论坛、中国(太原)人工智能大会、中国()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太原煤炭工业技术装备展览会等现有品牌展会论坛的规模和品质,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注重招展引会及国际合作,以会展引领“太原智造”走向国际。

  将太原发展成为会奖旅游目的地。打造具有太原特色、带动城市发展的会议品牌,积极申办重要国际组织的年度大会及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会议,积极争取海峡两岸信息产业和技术标准论坛等部级会议、论坛落地太原。同时,争取举办国际影响力强、与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关联度高的经济、科技、文化、旅游等高端活动,打造会奖旅游目的地。

  将太原建设成为北方重要康养节庆休闲目的地。依托太原北方面食之都、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品牌,积极培育购物天堂,推进文化旅游城市打造,推进太原国际民间艺术节、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节庆会展品牌提升。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四)塑造有影响力的会展品牌

  提升我省现有本土会展品牌的国际化水平。推动品牌展会升级,提升中国(太原)国际能源产业博览会、平遥国际电影节、晋商文化旅游节、中国()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太原煤炭工业技术装备展览会、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汾阳·杏花村)世界酒文化博览会等会展品牌化、专业化、国际化水平,争取(汾阳·杏花村)世界酒文化博览会、(运城)国际果品交易博览会上升为部级展会。加强与国家部委、国家高端智库对接合作,大力吸引国际知名会展品牌来晋办展,打造国内一流的文化会展基地。

  大力培育一批特色化本土化会展品牌。围绕全省“4+14”产业体系,本土特色产品和产业优势,实现会展品牌开拓、国际化商贸营销、产业链上下游的整体带动,扶持特色文化会展品牌。做优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工艺美术产品博览交易会、运城关公文化旅游节、大同云冈文化旅游节等特色节庆文化会展品牌。重点培育根祖文化、晋商文化、农耕文化等新兴会展业态,引进和培育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与我省文化旅游、康养产业相关的专业性展会。把握消费新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举办各类消费型会展。重点在日常消费品、生活医疗、康养产业、科技产品等方面创新突破。加强与国内外会展发达地区、中国展览馆协会以及全球展览业协会(UFI)等国内外知名会展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争取各类知名品牌会展的承办权或合办权。鼓励本地会展企业与会展场馆加入全球展览业协会(UFI)、国际展览与项目协会(IAEE)、独立组展商协会(SISO)等国际知名展览业组织。

  打造2-3个永久落户的会议品牌。积极争取申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APEC峰会等大型国际会展活动,积极争取承办好国家相关部委主办的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等会展活动,主动对接北京、上海、成都等知名会展城市,引进与我省能源转型升级、文化旅游、康养等相关领域的知名品牌展会,全面提升会展的影响力。建立国际会议引进申办联动机制、国际会议举办竞标机制,着力引进一批高端国际会议,争取更多的国际会议在举办。发挥省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学科优势,加强与国际机构、国家部委和部级协会、学会合作,争取更多学术会议、论坛在太原举办。

  (五)加快培育会展市场主体

  大力培育本土会展企业,重点支持中国(太原)国际能源产业博览会、太原国际通用航空博览会、中国()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晋城)康养产业发展大会、工艺美术产品博览交易会、中国()国际房车露营博览会等会展品牌做大做强。实施龙头企业培育计划,提升办展专业能力,打造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专业会展组织者、目的地管理公司以及配套服务商。支持会展骨干企业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组建大型会展集团,鼓励会展场馆运营机构、品牌展会主办单位通过模式复制、品牌输出等方式“走出去”做强做大,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会展领军企业。积极引进一批国际知名主办单位、会展服务机构来晋设立机构,开展业务。大力发展广告、物流、策划、咨询、展台搭建等会展配套服务产业,培育一批国际化、专业化的会展配套服务企业,提升会展行业整体竞争力。

  (六)创优会展服务环境

  创新政府管理服务模式。加强政府对会展业的规范引导服务,加大向社会购买服务力度,实现社会办展的有效承接。大力引入民间资本,在会展场馆建设、管理运营等方面积极探索,逐渐形成以专业会展企业为主、政府参与为辅的现代会展业发展模式。全面落实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改善金融保险服务,减轻企业负担,促进会展企业及相关配套服务企业健康发展。

  强化会展管理服务。依托省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厅际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会展业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各市建立由会展主管部门牵头的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抓好工作落实,加快推动各地会展业发展。省商务厅要按审批权限做好涉外经济技术展览会相关工作,运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逐步推行网上备案核准,规范展览业市场秩序。

  完善市场监管机制。通过对会展相关市场开展规范、有效、便捷的监管,建立健全行业诚信体系,建立现场调解服务机制,按照“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指导督促办展单位强化会展活动安全措施,切实加强信用监管和质量追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公正、公平的发展空间。

  发挥中介组织作用。发挥省会展行业协会优势,推进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依托协会开展会展基础数据统计、发展规律和趋势研究。充分发挥贸促机构等经贸组织的功能与作用,向会展企业提供区域经济信息、市场预测、技术指导、法律咨询、人员培训等服务。鼓励中介组织联合高校、研究院所共同组建会展研究机构,加强理论研究。

  创新“线上会展”模式。结合疫情防控要求,充分运用5G、VR/AR、大数据等现代化信息手段,举办“云展览”,开展“云展示”“云对接”“云洽谈”“云签约”,提升展示、宣传、洽谈等效果。依托“智慧城市”建设,大力推动传统展会项目数字化转型,整合现有展会资源,打造网络展会集群,支持专业展会主办机构开通线上展览,探索线下线上同步互动、有机融合的办展新模式。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先进办展理念、运营规范、模式创新、成效显著的在线展览企业,支持打造市场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线上品牌展会,有效发挥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

   

  六、打响“康养、夏养”品牌

  (一)合理布局康养产业

  构建一个康养产业发展核心。依托省会太原市优良的生命健康资源、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环境,按照世界一流康养目的地标准,发挥省城医疗健康、文化旅游、公共服务比较优势,打造一批特色化、精品化康养服务业集聚平台,重点促进高端医疗、健康管理、旅居养生、抱团养老、旅游度假、体育健身等领域提升发展,突出太原在全省康养产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同时紧密辐射忻州、晋中两市,构建“一小时交通康养都市圈”。忻州形成以奇村、顿村、合索为核心的温泉康养度假产业集聚区,晋中形成以晋商文化、大院文化、乡村旅居为特色的文旅康养集聚区,太原、忻州、晋中联动发展,构成全省康养产业发展极核,成为康养核心区。

  集聚两个康养产业片区。打造大同—朔州、长治—晋城2个康养产业片区。大同—朔州对接京津冀蒙市场,以优良的空气质量、清凉的气候特点、独特的人文历史、健全的医疗服务、便捷的交通网络、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为依托,聚焦发展生态避暑康养、医疗康养、文旅康养,吸引京津冀蒙康养客群,成为京津冀蒙地区避暑、医养的“后花园”。长治—晋城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厚重天成的太行山脉、道地的特色药材,依托便捷的太郑高铁,面向相邻省域的中东部康养客群,重点发展文旅康养、旅居康养、山岳避暑康养、生态中医药康养。以晋城为龙头,充分挖掘晋城康养特色,统筹推进“百村百院”康养工程高质量落地,实现异地“候鸟式”养生,叫响晋城乡村院落生态康养。长治突出太行文化、红色文化及中药材资源开发,大力发展养生度假、中医保健、中医养生、红色研学、乡村民俗等康养业态。

  培育多个康养产业支撑点。依托我省各地差异化的资源优势,重点培育多个康养产业发展支撑点。在医疗服务、健康教育与管理、健康养老、生物医药、中医中药、体育健身、文化旅游、健康食品、健康大数据等产业领域内分工协作,结合地方产业特征及发展思路,形成多点支撑的产业格局。重点培育依托太行山的生态旅居康养基地、依托道地中药材资源的中医药康养基地、依托黄河一号公路的体育健身康养基地、依托忻州小杂粮的健康食品康养基地、依托晋中大院文化的旅居康养基地等多个支撑点。

  (二)构建特色康养产品体系

  优先发展避暑康养。依托我省太行山高山森林及峡谷、晋北高原气候生态环境,拓展核心景区周边避暑康养功能。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打造避暑康养乡镇(村)。因地制宜,实施产城(镇、村)融合,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和市场主体,借鉴浙江莫干山民宿康养模式,适度发展休闲避暑民宿设施,培育“租购并举”的经营方式,完善配套服务,增加多元化的市场供给,满足差异化的休闲避暑需求,打造清凉避暑胜地、夏季休闲天堂。

  优化提升温泉康养。依托忻州、大同、阳泉、运城等温泉富集资源,推动忻州奇村、顿村、合索温泉和大同汤头孤山温泉、阳泉梁家寨温泉、襄汾燕村荷花园温泉、曲沃太子滩温泉、运城春燕山温泉等温泉集中区建设温泉康养小镇,实现与生态、森林、中医药等资源组合开发,对接美丽乡村建设,建成一批集休闲度假、特色医疗、旅居养生于一体的温泉康养小镇、温泉乡村养生基地。加快温泉康养产品、业态、技术研发及服务创新,研究制定特色温泉行业标准,学习日本北海道、中国台湾知本温泉运营管理理念,实现我省温泉康养产品提质升级。

  试点推进森林康养。依托我省九大林区等森林资源,推进森林度假、运动、养生、养老等多业态发展。充分利用闲置的林场场部、管护站和山庄窝铺,建设候鸟式、旅居式夏季森林康养基地,建设一批独具特色的森林小镇、森林人家。加强林业资源与康养产业的创新融合,支持森林康养基础设施建设。

  培育乡村休闲康养。依托我省历史古村落、传统村落、生态乡村,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主题,以乡村为载体,以“传统文化体验+田园观光+休闲度假养生”为内容,打造内蕴充足、体验丰富、可观可养、可学可玩的乡村康养产品。推广灵丘有机农庄、陵川太行驿站、晋城百村百院等模式,打造创意体验和参与式农业康养,推进健康养生项目与种植养殖基地、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相结合,开发田园观光、农耕民俗体验、乡村度假等多种乡村休闲业态,设计田园休闲健康旅游精品线路,扶持建设一批休闲乡村生态公园和田园康养综合体。

  大力推进运动康养。推广全民健身与全民康养深度融合,大力开发具有消费引领性的康养运动项目,积极推广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运动健康服务,构建康养运动产业生态圈。鼓励和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创建国家体育产业基地、部级运动休闲基地、国家体育公园和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积极拓展体育旅游新业态,加快建设榆社云竹湖、芮城圣天湖等体育旅游目的地,充分利用黄河、长城、太行3个一号旅游公路进行康养运动赛事集结,积极推广太原国际马拉松、汾河自行车赛等城市运动康养,推广沁源森林健走、右玉国际马术、娘子关女子半程马拉松等运动项目,举办精品赛事,推动各地举办一批高水平、高质量的康养运动主题赛事。

  着力推动中医药康养。依托我省优质的中医药生态环境、道地药材、中医中药文化品牌及人文底蕴,将现代医学与传统中医学有机融合,学习借鉴四川绵阳“药王谷中医药康养”“攀枝花康养+中医药”示范产业园项目建设经验做法,在我省中医药产业较发达和康养资源富集地区开展中医药康养产业融合发展试点项目,选择一批条件和技术相对成熟的中医药机构和企业重点培育,着力打造一批中医药健康养生养老示范区(基地),开展药膳食疗、中医治未病、中医药养生等服务。推动建立集医药观赏、中医药文化展示、中医药工艺体验、中医药保健养生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综合体。

  (三)做强山岳型夏季康养载体

  建设一批康养小镇。根据各地区位、文化、交通、生态等特点,打造以长寿文化、生态旅居、医养结合、乡村养生为主题的多业态康养小镇。坚持政策激励、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机制,建设一批重点康养小镇。

  培育一批康养社区。依托中心城市生态环境、文旅资源和医疗设施,结合地方特色康养资源,围绕旅居休闲、养生、养老、医疗等元素,以养心、养身、养性、养神、养老、养成为核心,集医、养、服、乐于一体,建设一批能够提供多样化服务的社区康养综合体。

  发展一批康养村落。充分利用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自然村合并等政策,发挥古村落、农家院、农家乐、农家菜对康养产业的吸引力,结合乡村度假、观光、餐饮、民宿、手工制作、农产品加工、电商等业态发展,推广灵丘、陵川经验,以创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点)为契机,实施乡村生态康养示范工程,打造一批集科技示范、农业创意、田园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为一体的特色名村和乡村生态康养度假区,壮大乡村康养产业,助推我省乡村振兴。

  打造一批中药材康养小镇(基地)。做大做强一批国家重点发展的中药材品种,引导黄芪、党参、连翘、黄芩、柴胡等道地药材规模化种植,依托振东、亚宝、广誉远、大宁堂等中药龙头企业,围绕党参、黄芪、连翘叶等药食同源资源优势和龟龄集酒、竹叶青酒、牛黄安宫丸、固本延龄丸等中药优势产品,加快建立具有特色的中药材保健品产业集群,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内知名品牌,打造一批集中药观光、中药保健、温泉药浴、药膳养心于一体的中医药康养综合体。

  (四)完善康养设施管理服务配套

  加强医疗服务配套。进一步放宽准入条件,大力引进优质医疗资源,引导高端医疗进入养生养老服务领域,实现医养深度融合。支持城市二级医院以托管、合作等方式与社会资本合作,加快向康复医院、老年病专科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老年专业医疗服务机构转型。

  完善养老设施配套。加大老年用品研发力度,丰富老年人用品市场,支持健康促进、健康监测设备以及慢性病治疗、康复护理、康复辅助、智能看护、应急救援、旅游休闲等产品开发,鼓励设立老年用品专柜、专营店、连锁店。提升城乡养老设施服务能力,落实公共服务设施、老年设施的建设标准。

  健全健康管理配套。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专业健康管理机构和品牌,鼓励公立医院与社会资本合作开展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支持社会资本开展老年人健康体检、专业护理、心理健康等专业健康服务,推进商业保险、长期护理保险为老年人服务。

  推进智慧康养配套。推进“互联网+康养”行动,培育康养领域新产业、新业态。积极构建以智慧医养系统整体解决方案为核心,以数字化可穿戴设备、医疗信息系统集成、健康信息技术咨询、医疗健康服务等为内容的健康信息产业链,创新发展康养与慢性病管理、居家健康养老与个性化健康管理、互联网健康咨询与生活照护等健康养老服务新业态。

  (五)培育壮大康养市场主体

  以吸引外地人来养老为重点,以构建特色康养产品体系为目标,塑造融社区养老、旅居养老、医养结合为一体的康养产业格局,加快打造以文旅集团为旗舰、引领我省康养产业快速发展的一批龙头企业。深化“放管服”改革,制定扶持康养产业发展政策,在用地、融资等方面给予可操作性扶持政策,培育和打造一批品牌化、连锁化、规模化的骨干企业和社会组织。通过项目招商、合作开发、混改、托管、转让等多种方式,积极引进泰康股份、光大养老等国内一流康养企业来我省投资兴业,带动我省康养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七、推进文旅展康融合发展

  以区域优势产业为依托,灵活采用“1+N”组团集聚或独立集聚的形态,推进文化、旅游、会展、康养产业互联互通、相融相长、耦合共生,规划建设一批四大产业主导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一)以业态创新促融合

  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推进晋阳古城遗址、陶寺遗址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推进晋中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与全域旅游建设相结合,将有条件的非遗馆、非遗工坊等展示馆、体验基地和传统民俗活动场所纳入重点旅游线路。推进文化场馆景区化建设,重点推动博物馆、美术馆等创建成为A级旅游景区。加快建设“文化+旅游”新模式特色景区,打造洪洞寻根祭祖文化旅游综合体、晋中祁县昭馀古城“万里茶路第一城”、应县辽金特色文化小镇等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特色文化旅游项目。

  创新“旅游+”产品业态。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和壮美的自然风光,大力发展研学旅游,建设云冈石窟、晋祠、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五台山南梁沟等一批研学基地。依托富集的工业遗产遗址,大力发展工业旅游,支持汾酒集团打造中国汾酒文化园,支持大同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打造中国煤炭工业文化园。依托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大力发展冰雪旅游,打造一批冰雪体育项目与旅游融合发展项目、大众滑雪场与乡村旅游结合项目、冰雪小镇项目等。依托重点景区、重要旅游城镇,大力发展低空旅游,建设一批集全国通用航空旅游示范基地、航空飞行营地和通用航空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省级通航示范镇。结合“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修复治理,大力发展水利旅游,推进水利风景区创建A级旅游景区。推动旅游与气象行业融合发展,开发建设生态旅游区、天然氧吧、气象公园等产品,创建一批“中国天然氧吧”,重点推动太行山国家气象公园创建。

  拓展提升“会展+”“康养+”产业链条和品牌。充分发挥品牌会展、节庆、赛事带动作用,促进“会展+文创”“会展+旅游”“会展+康养”“会展+赛事”等融合发展。以重点城市、旅游景区、国家(省)级旅游度假区、全国旅游重点村为载体,构建涵盖乡村体验、度假养生、温泉养生、森林养生、避暑养生、湖泊养生、田园养生等养生业态,以康复疗养、旅居养老、休闲度假型“候鸟”养老等业态为核心,建设集休闲农庄、养生度假区、养生谷、温泉度假区、生态酒店、养生民宿客栈等为一体的养老度假基地,形成链条完整、品牌突出的产业体系。

  (二)以空间集聚促融合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提升忻州古城、平遥古城、太原古县城、榆次老城、大同古城、昭馀古城、岚山根产业业态,集聚艺术、文创资源,吸引艺术家、商家入驻,建设各具特色的创意实体。鼓励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古城、进古镇、进古村、进景区,实现非遗技艺传承发展,推动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传承。支持创建平遥、综改示范区、皇城相府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打造提升灵石王家大院民居艺术、襄汾晋作家具、祁县玻璃器皿、平定砂器、广灵和中阳剪纸、繁峙晋绣等一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形成产业规模优势。

  旅游休闲产业集聚区。利用“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本底和厚重的文化内涵,依托A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城市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地等,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打造以休闲度假、观光旅游、购物娱乐、文化体验等为主要功能的旅游休闲产业集聚区。

  会展商务产业集聚区。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产业集群、主要生活消费活动等,打造一批具有较大品牌影响力和市场辐射力的会展中心,采用“会展+N”的模式,推动会展集聚地周边城市住宿、餐饮、物流、交通、零售、旅游等配套服务功能建设。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设立综合性总部、地区总部、职能型总部,培育壮大总部经济、楼宇经济、会展经济,打造一批可提供综合会展服务的会展商务集聚区。

  康养产业集聚区。鼓励具备条件的地区建设康养小镇、康养社区、康养村落、康养基地、康养示范区,重点发展康养旅游、“候鸟”式养老、保健品开发、健康管理、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等业态,配套相关服务机构和设施,打造一批融健身休闲、医疗养生、旅居养老为一体的特色鲜明、知名度高、带动力强的康养产业集聚区。

  探索建立“链长制”园区管理机制。按照加强项目固链、实施龙头企业引链、突出产品业态延链、加强数字强链、突破人才兴链、强化金融活链、推进品牌塑链的集聚区产业链培育要求,建立集聚区链长“五个一”(一个发展规划、一套支持政策、一批龙头企业、一个技术支撑平台、一支专业招商队伍)管理制度。充分调动集聚区相关利益主体积极性,试行“管委会+公司”“政区合一+公司”模式,对条件成熟的集聚区实行纯公司化模式,提高集聚区管理效率和运营水平。

  (三)以企业培育促融合

  打造四大产业旗舰劲旅。加大对文旅集团等旗舰企业的扶持力度,在资源整合、研发创新、科技赋能、人才引进、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增强其核心竞争力,打造一批国内行业劲旅。各市依托本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培育一批区域性的旗舰企业,做大企业规模、延长产业链条、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综合收益。同时,文化、旅游、会展、康养每个产业扶持培养一批行业影响力和竞争力强、具有示范性和带动性的龙头骨干企业。

  激发中小微企业融合发展活力。加快多产业、多业态、多服务融合发展,支持通过联合采购、共同配送、平台集聚、设立联盟等方式,实现协作协同融合发展。鼓励其以专业化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方式与大企业、龙头骨干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打造一批专注于细分市场、主营业务突出、技术和服务出色、市场占有率高、竞争力强的“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

  加强科创型企业孵化。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立一批文化创客空间、创意工坊、文化工场,打造一批科创型中小微文化企业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培育一批文化创意人才。各市依托综改示范区、开发区建设文化旅游会展康养小微企业孵化基地,形成四大产业小微企业蓬勃发展的局面。

  释放其他各类主体融合发展潜力。引导高等院校、职业学校以及科研、咨询、金融、投资、知识产权等机构,为创办文化、旅游、会展、康养产业融合型企业提供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等服务,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四个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发挥行业协会在协调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励建立跨区域、跨行业、跨领域的新型产业联盟。

  (四)以深化改革促融合

  创新投融资平台。设立全省文化、旅游、会展、康养产业基金。在省内区域性股权市场探索设立会展、康养板块,为中小企业融资发展及行业兼并重组提供平台。充分依托省股权交易中心文化旅游板,促进文旅资源市场化配置。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租赁等途径参与投资。推动采取PPP模式,进行文化和旅游、医疗、养老、体育健身设施建设。

  创新信息服务平台。结合“游”App、“晋游码”等,开发面向游客“服务一机游”、面向文旅部门“管理一张网”、面向涉旅企业“运营一平台”,形成智慧文旅新模式。依托全民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推进数字健康管理在康养产业的应用。创建一批智慧景区、智慧酒店、智慧康养社区、智慧会展企业等示范单位,大力提升文化、旅游、会展、康养产业智慧化水平。

  培育展示交易平台。办好全省旅游发展大会、康养大会、文化产业博览会、工艺美术产品博览交易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等,以大会为载体和抓手,整合项目、资金、宣传等资源,培育展示交易窗口。同时,办好各类节庆、会展、论坛,充分发挥招商引资、宣传推介、创新创意、开放合作的平台作用,助力产业发展。

  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成立省级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市县和相关企业成立文化产业基金。推动成立省文化产业投资公司和文化产权交易平台。大力引进社会资本,设立民间资本专业服务机构。推动成立文化产业小额贷款机构和文化创意产业融资担保机构,解决中小微文化企业融资需求,对文化企业贷款进行融资担保和再担保。鼓励有条件的文化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壮大,推动资产证券化。

  (五)以技术进步促融合

  打造特色科技体验产品。依托集科技生产、展示、体验为一体的科技旅游体验馆,建设一批科普体验基地,推动“旅游+科技+科普”融合发展。抓住数字消费新机遇,引导云旅游、云演艺、云娱乐、云直播、云展览等新业态发展,培育“网络体验+消费”新模式,推广沉浸式体验型数字前沿产品。发挥远程医疗系统对康养的支撑作用,开拓以大健康为主题的旅游新市场。推动本省互联网交易平台建设。加快“省智慧旅游云平台”功能提升,融入会展、康养服务功能,推动路线导航、旅游攻略、产品推荐、智能导游、电子讲解、门票预约、在线预订、信息推送及移动在线支付等智慧服务,加快“游”App产业化运营,对接全省、全国、全球互联网交易平台,打造本省互联网服务平台,扩大覆盖面,提升交易量。

  普及智慧管理服务。在重点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文化场所、会展场馆及康养地普及扫码入园、刷脸通行、无接触服务等智慧服务,全省3A级以上景区和旅游度假区实现电子地图、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等功能全覆盖。推动停车场、旅游集散与咨询中心、游客服务中心、旅游专用道路及景区内部引导标识系统等数字化与智能化改造升级。

   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八、加快对外开放和市场开发

  (一)激活省内市场

  开展“人游”旅游惠民活动,充分利用全省“云游行”、区域“一卡通”等现有销售手段,分层营销文化、旅游、会展、康养产品,构建复游率高、消费潜力大的省内文旅专项市场。积极落实带薪休假制度,编排推广多种省内半日游、一日游及二日游、多日游旅游线路套餐。开通城市至主要景点或连接系列景点的旅游客运线路,形成新一轮的省内休闲旅游消费热点。

  (二)深耕国内市场

  布局“一核四线”区域推广网络,以太原为核心,以石太、郑太、大西、大张4条高铁线为依托,以阳泉、晋城、运城、大同为支点,向京津冀、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内蒙古深度辐射,组织市县和重点旅游景区、旅行社举办省旅游宣传推介活动。以江浙沪为起点,每年深耕1-3个远程省域市场,分步对粤港澳大湾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开展精准营销,重点推出康养、夏养、红色、文化、美食等精品线路,打造摄影、晋商、古建、避暑、红色、美食等特色定制化产品。整合旅行社、车友俱乐部、企业联合俱乐部、培训机构等文旅企业开展优质文旅产品进社区、进商场、进学校、进企业“四进”活动。

  (三)提振入境市场

  巩固日韩及东南亚等传统客源市场,深挖欧美市场,开辟远东、中东、“一带一路”国家地区等潜在市场,开展“走进、读懂中国”海外宣介活动。办好大河文明旅游论坛,推广张壁古堡积极参与创办世界古堡联盟提高国际话语权的做法,加强与国际旅游组织合作,扩大文旅产品的海外影响力。以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为契机,争取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依托大型国企海外机构设立文旅营销推广中心,努力实现对文旅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和旅游办事处的文旅宣传全覆盖。动态更新文旅资源概览、舞台艺术精品、非遗项目、品牌线路、文创产品、会展品牌、康养产品等资源产品项目资料。

  (四)讲好故事

  做好传统媒体营销。与传统主流媒体合作,围绕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专题节目,策划推出系列活动,开展黄河文化体验季、长城博览采风季、太行旅游养生季等专项活动。借助主流媒体的王牌栏目、节目等开办文化旅游宣传专刊、专栏节目等。

  开展新媒体营销。依托新媒体平台,推出“华夏十二时辰”穿越游等深度游产品包、景点群和线路套餐。策划推出“大师历史直播课”,邀请文化历史大咖、知名学者在“历史现场”实地授课,由专家带领观众去纵观文物的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品味其中的历史韵味和匠心精神。

  妙用活动、节庆、事件营销。办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大同云冈系列招商活动、海峡两岸神农炎帝系列招商活动、尧都文化旅游节、运城关公文化旅游节和武乡八路军文化旅游节等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提升社会认知度和综合效益。策划实施一批春赏花、夏避暑、秋观叶、冬玩雪的季节主题活动,大幅提升旅游营销效果。

  加强联合营销。加强与各市的资源共享、活动联动,实现力量统筹、资源整合、多方联动机制,充分发挥资金、人才、推广渠道等联动效应,形成宣传推广合力。依托黄河、长城、太行山旅游推广联盟,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国际友好省州和城市、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驻外办事处、境内外航空公司及知名旅游企业等的合作,建立促销联盟,拓展境外客源市场。

  (五)促进合作交流

  加强省际区域合作。把太原都市区和大同市建成京津冀“后花园”,吸引京津冀客群入晋开展避暑康养、乡村度假、体育健身、养生养老置业、商务会议会展等。加快开通忻州到雄安高铁(雄忻高铁)、张家口至大同铁路客运专线(张大高铁),对接河北雄安、张家口和内蒙古草原丝路(万里茶道)。主动对接中原城市群客源市场,强化黄河金三角区域协同,推动联合开展黄河、长城、太行等跨界重大遗产资源的保护,联动打造黄河国家旅游风景道。

  加强与港澳台地区交流合作。提升与港澳台文化艺术团体、艺术院校、电影机构、文博机构、知名文化人士的交流合作层次。运用现代技术手段,采取港澳台民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易于接受的方式,做好对港澳台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包装、宣传推介工作。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立省(州、区)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充分调动大同、忻州、晋中、平遥等节点市县参与对外交流推广的积极性,帮助景区、院团对接国际文化和旅游交流组织机构,推动文旅企业“走出去”。

   

  九、提升综合配套服务质量和水平

  (一)完善体系提高管理水平

  加强标准化建设。文化和旅游产业重点围绕乡村旅游、温泉旅游、森林旅游、体育旅游、康养旅游等开展标准研制,会展和康养产业重点围绕产品、业态、模式开展标准研制,逐步建立面向市场、服务产业、主次分明、科学合理的省文化、旅游、会展、康养产业标准体系。

  健全行业信用体系。实施“满意在”行动计划,打造文化、旅游、会展、康养行业信用监管平台,深化行业信用评价体系、分类监管体系和应用体系建设。开展行业诚信创建活动,评定“诚信企业”。加大诚信应用,建立文化、旅游、会展、康养行业红黑名单制度。建立行业信用档案和违法违规单位信息披露制度,实现部门间监管信息共享、公开透明。

  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权力清单和行政裁量权细化标准,健全执法监管绩效考评制度。严厉打击虚假广告、诱导购物消费、“零负团费”、未成年人上网、禁播歌曲等违法违规行为,维护文化和旅游市场秩序。健全完善康养产业行业管理法律法规,规范康养产业企业发展,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二)健全要素提升服务水平

  特色化抓好“吃”。引导和鼓励建设一批美食街区、风味特色街区,定期开展特色菜肴和名优小吃评比活动,扶持一批餐饮龙头企业,打造跨区域、全国性餐饮品牌,形成一批上规模、有档次、特色鲜明的餐饮服务集聚区,形成强大的餐饮旅游吸引力。

  多元化抓好“住”。重点支持城市商务酒店、精品民宿、度假酒店、主题酒店、露营地、汽车旅馆等多种住宿新业态建设。以高端酒店为引领,以星级酒店和文化主题酒店为支撑,以精品民宿为组团,形成文化旅游酒店集群,进一步提升旅游接待能力。

  便捷化抓好“行”。实施“自驾车友好”服务工程,规划建设一批标准化自驾车、旅居车营地。建设龙栖湖、苍儿会、圣天湖、通天峡等房车自驾车营地。建设一批“租车港”,建设共享租赁系统,实现省内联网,全面实现“一地租车、异地还车”。依托机场、火车站、汽车客运站等资源建设“交通+旅游”集散中心或旅游客运超市。

  网络化提升“游”。建成以太原、晋中为一级集散中心,大同、长治、运城、朔州、忻州、吕梁、晋城、阳泉、临汾、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云冈石窟、平遥古城主要交通枢纽为二级集散中心,部级全域旅游示范区、重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和重点景区为三级集散中心的全省域覆盖的游客集散中心体系。

  本土化抓好“购”。开发主题商业街、夜市等特色购物街区,加强互联网购物平台开发运营,建设享誉国内外的旅游商品集散中心。加快商品生产基地建设和旅游装备制造业发展,开发游客可参与、可创作、可体验、可娱乐的生产基地。定期举办各类旅游商品设计大赛、旅游购物节、旅游商品博览会、交易会等活动,集中推出特色旅游名品。

  体验化抓好“娱”。支持文化和旅游演艺创作,发展中小型、主题性、特色类、定制类旅游演艺项目。推出若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演艺精品力作,每个5A级旅游景区和部级旅游度假区至少打造1台主题演艺节目或特色演艺活动,推动A级景区都有植入文旅IP的沉浸式体验产品。依托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规范发展主题公园,满足游客多样化休闲娱乐需求。

  品质化抓好“环”。加强会展场馆、康养地功能空间布局规划,加大周边环境整治力度,实现功能区景观风貌相协调。完善周边业态配套设施建设。构建通信、交通、物流、金融、旅游、餐饮、商住、停车场等设施网络,拓展旅游服务功能。会展场馆、康养地周边配套设施既向特定客群开放,也要成为本地居民的重要活动场所,实现主客共建共享。

  普及化抓好“厕”。持续推进“厕所革命”,继续改造一批、新建一批、达标一批旅游厕所。到2025年,实现主要旅游景区、旅游集散中心、会展场所、康养小镇和社区、旅游风景道沿线等旅游厕所数量充足、干净无味、管理有效,同时深入探索“以商建厕、以商管厕、以商养厕”的厕所管理新模式。

  (三)实施质量提升行动

  实施服务质量提升行动。鼓励文化、旅游、会展、康养企业建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规范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强化A级景区、旅行社、星级酒店动态管理,对不合格的企业予以降级、摘牌等。加强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岗位培训、职业道德教育,提升服务意识和水平。

  实施环境质量提升行动。强化对自然生态、田园风光、传统村落、历史文化等资源的保护,依法保护名胜名城名镇名村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构筑具有地域特征特色的城乡建筑风貌。鼓励、引导文化、旅游、会展、康养活动践行环保理念。统筹城乡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推进四大产业合理布局。加强产业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完善配套设施,构建“处处是风景、人人是形象”的全域旅游发展环境。

  实施安全质量提升行动。实施四大产业安全综合治理,建立信息互通、联席会议、联合检查、隐患问题移送等工作机制。建成地区和部门安全综合监测网络,掌握危险源空间分布和运行状况信息,动态监测、科学评估、及时预警。加强会展活动、度假休闲康养活动、公共文化服务单位、A级旅游景区、星级酒店、乡村旅游点、旅行社、营业性演出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歌舞(KTV)和游艺娱乐场所的安全生产、公共卫生、疫情防控等管理。

  (四)完善全域交通提升交旅融合水平

  加快构建立体联网、内外联通、联程联运、快进慢游深体验的产业交通体系。完成黄河、长城、太行3个一号旅游公路建设任务,打通支线连结线“最后一公里”,突出自然景观风貌、地域文化特色,建设集观光码头、旅游驿站、集散中心、观景平台、漫游步道、房车营地、智慧景区为一体的综合公共服务体系。通过实行货车、客车分流,开通固定时段客车专行线等方式,形成旅游专用线路。

  以太原机场为主枢纽,增辟国际航线,增开国内航线,加强大西、太焦、大张高铁的运输能力,提升太原都市圈的通达性,提高大同、五台山、吕梁、长治、运城等地机场使用效率。落实《省通用机场布局规划(2018—2030年)》,推进芮城、阳城等通用机场建设,在重要旅游景区规划布局一批直升机场,健全国际航线网络,推进有条件地区航班“公交化”运营,健全“陆、空、铁”等多种方式联程运输网络。

  充分依托大西高铁与石太客运专线、京广线、太中银铁路、陇海客运专线、西成客运专线等骨干线路紧密衔接形成的通往全国各地的快速客运网络,加强城市间旅游互动、游客互送,开发“三小时高铁旅游圈”市场。合理调配客货比例,在旅游旺季适当增加客源地列车车次,增加旅游专列和旅游冠名专列。

   

  十、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统筹协调。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旅游改革发展领导小组、文化市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强化领导小组对产业发展的统领和协调作用,构建科学高效的工作机制,形成“百业+文旅+会展+康养”的工作合力。省文旅厅牵头负责文化和旅游业、省民政厅牵头负责康养产业、省商务厅牵头负责会展业相关工作,相关部门在区域规划、城乡建设、生态环境、道路交通、文物保护、土地利用、资金安排等方面应主动征求文旅、民政、会展等主管部门意见。

  健全统计监测。文化、旅游、会展、康养产业行业主管部门和统计部门要研究制定产业统计调查制度,结合各行业实际情况,逐步构建以增加值核算为重点的统计指标体系,加强对产业发展的动态监测和形势分析,全面提升统计能力。开展文化、旅游、会展、康养产业资源普查和市场主体普查调查工作,摸清家底,分类施策。

  营造营商服务环境。在会展办展、文化和旅游项目、康养项目落地等领域进一步简政放权,简化审批环节,探索产业发展正面引导和负面清单相结合管理方式,建立市场准入、重点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探索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省级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文化生态保护区、文化旅游会展康养集聚区、文化产业园区、旅游度假区等区域建立“一站式”政务服务中心。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改革,推进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建立健全现代文化企业制度。落实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扶持政策。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开展社会效益评价考核。推进深化以“两权分离”为核心的景区体制机制改革。探索推进康养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推进建立异地医保直接结算和联动机制,推动医疗卫生事业与康养产业协同发展。

  (二)勇于先行先试

  激发改革勇气。树立“对标”意识,在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文物活化利用、景区体制机制改革、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等方面,对标国内外发达地区先进经验,结合我省实际,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从“做没做”“有没有”向“好不好”“优不优”的转变。在文艺院团改革、非遗保护传承、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乡村旅游开发、文化惠民品牌打造等方面,先行先试,主动作为,贡献“模式”“方案”。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总结基层文化旅游会展康养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在政策、资金、土地、人才等方面优先保障、适度倾斜。建立改革事项督办机制,强化动态管理,实现重点改革事项台账式推进、项目化落地。

  明确改革重点。继续深化四大产业体制机制改革,率先在重点领域实现重点突破。加大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力度,增强院团创新发展能力。推动省艺术职业学院重塑性改革,将省艺术职业学院“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打造成我省改革的一张“靓丽名片”。创新公共文化管理和运行机制,深入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完善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探索建立市场化程度更高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深化涉旅文物单位“两权分离”改革,制定涉旅文物单位“两权分离”负面清单。推进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试点改革。推动四大产业行业组织整合重组,规范发展。

  创新改革路径。鼓励文化、旅游、会展、康养企业建立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推动实现“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在全省营造改革创新、奋勇争先的良好氛围。贯彻落实好国家及我省关于文化、旅游、会展、康养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运用好部门间改革议事协调机制,做好政策措施互通互补,发挥综合治理优势,实现部门间联动发展。建立改革事项台账,实行项目化、工程化、方案化管理,强化监督考评。建立容错和激励机制,确保改革事项落实到位。

  (三)创新政策措施

  保障土地供给。积极推进“多规合一”,统筹安排文化、旅游、会展、康养在新一轮空间规划中的用地指标,优先保障重点项目用地。加快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点状供地等用地方式,支持各地利用空心村、闲置宅基地、四荒地、林场场部和管护站、山庄窝铺、工矿废弃地等开展文旅康养项目土地供给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农村依法使用建设用地自办或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方式发展文化、旅游、康养产业。城乡居民可以利用自有住宅依法从事城乡民宿经营活动。

  强化财税支持。整合全省各类文化、旅游、会展、康养领域的专项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放大效应。积极申报国家专项建设基金项目及企业债券。全面清理相关服务领域收费,切实压减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减轻企业负担。研究制定政府购买相关领域公共服务指导性目录,鼓励符合条件的专业机构承接文化、旅游、会展、康养领域等基本公共服务事项,逐步加大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力度。

  实施奖励扶持。被评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百强旅行社的,省级旅游发展资金予以100万元—5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被评定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部级旅游度假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探索建立资金奖励机制。健全完善旅行社“引客入晋”激励机制,确保“十四五”期间财政投入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匹配。建立会展奖励机制,合理确定奖励标准,整合现有涉及展览业的专项奖补资金,根据会展实际情况和成效,安排资金预算。

  (四)建强人才队伍

  改变传统的人才选拔模式,创新人才引进保障机制,建立符合实际的人才扶持、评价、认证机制,开展人才专项培训,打造一支在全国拥有较高知名度、较强影响力的高端文化人才团队,带动培养一支具有持续创新力的“文化晋军”。

  立足省内旅游职业院校及高校旅游专业,加强文化和旅游产业人才培养,在旅游景区、度假区建设管理、高级导游、乡村旅游实用人才、文化创意、动漫设计、会展策划、现场服务等方面优先培育人才。建立一批文化创客空间、创意工坊、文化工场、精品民宿等中小微文化企业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培育一批文化创意人才。依托医科大学、中医药大学、卫生健康职业学院(文旅康养学院)等,培养医药、医疗、护理、康养、运动、健身等康养产业人才,引进聘用一批健康管理、养老服务领域的高层次人才。

  坚持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良性互动,结合高校“三个调整优化”、全省“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和标准化试点等工作,加快构建与文化、旅游、会展、康养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人才体系和标准体系。

会展项目总结范例

会展项目总结范例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喜欢0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 昵称(必填)
  • 邮箱
  • 网址